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涉农题材小品和“喜剧”别拿农民当“豆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180  更新时间:2006-12-3 23:16:2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大年初三开始,电视黄金档电视剧推出了一部二十来集的农村题材“贺岁喜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作为迎新春过大年的喜庆节目。按说,这样题材的电视剧应该属于歌颂农村新面貌,反映农民新形象的文娱作品,或者说是践行“三贴近”要求的主旋律作品。安排这样的电视剧在春节期间热播,应该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欢迎。可是,我在看了最初一两集之后,就看不下去了。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也都说这部电视剧不好看。我之所以反感这部电视剧,是因为该剧调侃和丑化了农民的群体形象。我头脑里不由自主地借用了该剧题目的表述形式——别拿农民当“豆包”!

    媒体说,贺岁喜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云集了众多国内小品界中大腕,18位国内一线小品大腕强强联手”,“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人物表演朴实无华”等等。我却感到是云集了国内演艺界中的群丑,用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一场闹剧。媒体报道中也是如此介绍的:“因为都是国内著名的笑星,比演技,其实只是演员们暗自较量的东西,而当众比丑、美就是该剧拍摄过程中最有意思的镜头了。比如,饰演“豆包”的潘长江笑着说,一来到《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剧组,他就乐了“我仔细看了一圈,都比我丑呀。”于是自诩最帅成了他拍戏中的口头语。又如,剧中李琦扮演的老村长,该剧导演自己都认为“有时看他穿着戏服,感觉村长的土气少些,到挺象个土匪的。”李琦也乐了,主要是那身白马褂闹得,而且老村长的头上总是顶着个白毛巾,“我的胡子留得老长,也习惯背着手说话,走路,说话嗓门又大,特别是训人时,眼睛一瞪,可能就感觉象个土匪了。”再比如,杜旭东饰演的大嘴岔子满脸的丑相,浑身的毛病,怎么看怎么恶心。。。。。。

    李琦那个样子能代表农村的老村长吗?潘长江那个样子能代表农村的富裕户吗?杜旭东那个样子能算“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吗?难道中国的农民都长得奇丑无比吗?如果这样的表演都算“朴实无华”,真不知道成语辞典该如何修订了。

    如今的小品也好,电视剧也好,凡是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看了都让人很不舒服。连我这个城里人都感到编导演是在用扭曲的农民形象来制造笑料,靠丑化农民的形象来抖出“包袱”,真不知道农民群众自己又会作何感想?我每当看到反映农村生活的小品或者喜剧,把农民表现成憨厚固执,不见世面,经常犯些常识性错误,就有一种被编导演强行胳肢胳肢窝的痛苦感受。媒体说,“该片在拍片之余也是笑声连篇,频频爆发出搞笑、有趣的花絮。”我看他们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意淫”。

    我看,如今小品的“烂”、“俗”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影视戏剧的创作,特别是涉农题材的作品,经常用夸张的肢体和语言去表现农民的粗俗和落后,甚至从形象和长相上也极尽丑化之能事,不把小农意识恶习夸张到极致好像就没有笑料了。已经21世纪了,难道中国的农村就没有进步?所以说,如今的编导演还是闭门造车地去理解和表现农村和农民,不但缺乏“三贴近”的基本要求,而且从感情上就看不起农民,就对农民有偏见。这样的作品除了让人反感,不会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希望文化战线的艺术家们“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了,不要再继续丑化农民的形象了。请你们真正深入到农村中去体验生活,也真正严肃认真地表现农民的形象,用确实深受农民喜爱的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