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苏东剧变后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启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668  更新时间:2006-4-5 2:19:26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可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诋毁者、怀疑者,都未曾想到,在苏东剧变后,自90年代中期起,在国外,而特别是在西方法、英、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其中尤以所召开的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大型国际性的会议特别引人注目: 
1995年9月27日至9月30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马克思大会”。与会者上千人,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同情者。法国《人道报》报道这次会议所用的新闻标题是“马克思引起了轰动”。《解放报》在“马克思没有死”的鲜明标题下指出:“这次会议的成功使我们得以测试马克思的现实性;它集结了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公众,证明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生”; 
1996年4月12日至14日, 在美国纽约召开“社会主义学者研究讨论会”,有1500多人到会。会议的主题是“欢呼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再展望”。被列入会议研讨的问题有72个之多; 
1996年6月22日至23日, “民主和社会主义学者国际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届国际学术年会。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39名外国学者及50余名俄罗斯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为“通向社会主义之路:改革还是改良?市场还是计划?”会议分大会讨论和专题讨论两阶段进行; 
1996年7月12日至19日,来自英国各地以及西欧、北美、 亚洲十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伦敦,举行了为期一周的“’96马克思主义大会”。大会每天按不同议题分近10W上会场同时举行会议, 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 许多大学生身穿印有“马克思主义”字样的T恤衫,来回奔忙,义务为大会服务。 不少经济拮据的青年人身背不轻的行李风尘仆仆地从国外赶来赴会。在与会者中,还不时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在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49篇,编成12卷资料集出版。 大会的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会议组织了6次全体会议和26 个小组专题讨论会。《人道报》指出:今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使历史沸腾起来”。《星期四事件》所用的新闻标题更是引人注目:《〈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华诞, 谁来吹生日蜡烛——马克思老爹后继有人》; 
1998年9月30日—10月3日,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200余篇。会议的主题是:资本主义、批判、斗争、抉择。大会召开了3 次全体会议,组织了76场小型研讨会和题为“21世纪”的专题讨论会。巴黎“群言”电台对大会作了跟踪报道。主办者连续两天在蓬皮杜文化中心电影馆放映与大会主题有关的电影和录像。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马克思画像展览和有几十家杂志社和出版社参加的书展并出售马恩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杂志和光盘。这些安排形成了颇有声势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 
世界上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都会为这一系列会议的召开感到欢欣鼓舞,并从中受到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不管出现多大的反复和曲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会倒下。 
苏东剧变后,从东方一些“改换门庭”的政客,到西方一些一贯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要”,都不断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但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非但还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很好。这些会议的召开就是明证。 
所有这些会议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中召开的,因此它们的第一个主题都是要向世人回答: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现实性。可以说,一方面这些会议的成功召开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有力测试,另一方面这些会议所讨论的主题又使人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现实性的认识。 
在“’96伦敦马克思主义大会”的开幕式上,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托尼·克利夫就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的演讲。他指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过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越来越尖锐,既然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就具有现实性。当他讲到“马克思主义是代表被压迫者的理论,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强烈的现实性”时,引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台下的一些代表纷纷踊跃地作即席发言。托尼·克利夫在开幕式的这一演讲后来就成了整个会议讨论的主题。与会者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马克思提出的思想仍然与我们今天的现实密切相关,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50年前为由而宣布马克思主义已过时是愚蠢的。 如果马克思主义有“过时”之处,那么决不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比马克思当初所批判的制度要合理,而仅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破坏性估计和揭露得还不够。 
“’98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150周年国际会议”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论证这一主题更为鲜明,因为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目的就是说明《共产党宣言》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马克思世界园地”领导成员之一乔治·拉比卡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向大会递交的几百篇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大会的论文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要对革命进行重新思考;第二,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马克思仍然活着。”他还说道:“右翼势力认为,马克思会把人类引向灾难,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事实。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 周年大会,就是要证明这一点。”在讨论中,不少学者认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存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证明《共产党宣言》精神还是完全正确的。俄罗斯著名学者布兹加林教授说,《共产党宣言》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但《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矛盾至今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在不断加深。他确信,21世纪《共产党宣言》将面临新生,实践要求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解释世界。法国著名经济学家G.杜梅尼尔和列维更是直接了当地说:“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来说是理解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最好办法。” 
这些会议上的所有发言,特别是这些会议所表现出来的气氛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与会者对马克思主义保持着崇高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性的认知上。他们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仍然存在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理由是充分的。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揭示出来,活生生地摆在世人面前,相信一切正直的人都会有所触动的,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资本主义国家总无法解决其生产方式所包含的矛盾,总无法消除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总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问题。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些内在矛盾还存在,由这些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客观规律还起作用,揭示和反映这些矛盾和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也就决不会过时。这是这些会议反反复复阐明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最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在于同具体实际的结合。 
必须承认,所有这些会议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而这种推进是借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实现的。这些会议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但具有极强的现实感、时代感。正因为如此,这些会议同一般的学术性研讨会有很大的区别。 
只要浏览一下各次会议的一些具体议题,就不难看出,这些会议确实是与实际息息相关的。所有这些议题大致可以归为三个方面:一是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问题;三是全球化问题。他们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与此同时,在这过程中修正、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从这些会议的具体成果来看,由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结合,所以基本上达到了这一目的。这里,仅以“’98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会议”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认识为例加以说明。 
这次会议把《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应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得出如下新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消失,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产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将在民主力量的推进下、在强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为自己开辟道路,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创新的原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但确实也有了某些变化: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对劳动者的技术剥夺。这就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二类矛盾的重叠与交叉: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同作为管理人员的职员与工人的矛盾;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也要经历两个阶段:其一是资本—管理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两类矛盾并存,其二是管理主义阶段,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将为消灭奴役性分工、进入共产主义作最后准备;剥削、统治和异化的多样化要求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的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对资本主义保持长期的日常压力、改革的积累、突发的斗争形式,各种选择都是可能的。所有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有的关于资本主义理论,使之更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