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马克思的“技术手稿”和知识经济时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658  更新时间:2006-4-5 2:19:16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分别写了两部《经济学手稿》,论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问题。特别是60年代初的《经济学手稿》,进一步从理论上概括了科学是生产力以及科学成为生产力的途径等,被后人称为马克思的“技术手稿”。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和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看到了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端倪。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和学术界的同仁共勉,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所作的悼词中, 除了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贡献外,还特别阐述了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过去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并不注意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思想,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而恩格斯在当时就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与他的其他两大理论贡献相提并论,足见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基本思想在其整个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自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生产领域,机器大工业逐渐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中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是这种迫切的需求,促使自然科学和专门的生产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 
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新发现、新学说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马克思一直十分重视并对其跟踪研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着手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850—1853年,马克思除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外,还详尽地研究了这一时期的有关科学技术、工艺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结构,开阔了理论视野,为他在经济学手稿中分析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作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50年代末,他写出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本著作既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也是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1)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他还指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他举例说,任何机器、机车、铁路、电报、精纺机等,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实际上,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和人的智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且控制和改造着社会生活的条件和全部过程。 
(2)揭示了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条件。 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转变为直接生产力,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科学表现出的强烈渴求。例如,固定资本的不断更新就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其中的过程,如若离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固定资本更新就不可能,或者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这样就不可能会有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之时,科学的应用才有可能,才能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转化。可以说,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条件;另一方面,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又大大地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3)指出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的程度。历史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马克思指出,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正是由于科学力量的巨大发展,使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和由这种生产力构成的新的生产的物质基础增大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部著作中,已经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且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 
二 
进入60年代以后,马克思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写了《经济学手稿(1861 —1863年)》。在这本书中,专门有一部分阐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原理,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且看到了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端倪。 
( 1)从理论上完整地概括科学是生产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这里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当中去。马克思认为,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原因是生产过程成了对于科学的应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生产性时谈到:“科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表现为社会劳动本身的自然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41页)同时又认为,当科学以一般的知识形态存在,尚未转化为劳动力的技能和劳动工具时,它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而当科学一旦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时,它即随同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一道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马克思的这些至理名言,即便在今天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2)指出科学成为生产力的途径。根据马克思的论述, 科学成为生产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于自然力的应用。马克思说:“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 页)科学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科学力量的应用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因此,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成为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其二,对生产的科学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的科学分工和结合,劳动力之间的协作,劳动者共同的脑力和体力的科学结合,会产生一种劳动的社会力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三,科学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成为生产财富的强有力的手段。 
(3)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 从技术革命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进行了两次:第一次以工具机的变革为突破口;第二次则是动力机的变革。通过对这两次变革的分析研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器的控制环节上也必然要发生变革,就是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马克思还亲自考察了造纸业、钢笔尖制造业等工厂的自动化生产,归纳出自动化的几个特点。他指出,自动化生产发展的趋势,是从单个机器的自动化发展到自动化机器体系,再发展到自动化工厂,应该使用自动化机器制造更精密的机器。当时现代科技的一些基本原理尚在萌芽状态时,它们在未来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就已经被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今天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完全证明了马克思预见的准确性。 
(4 )预见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不创造科学,科学是脑力劳动的产物,但资本利用科学、占有科学,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成了剥削工人的手段,科学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的敌对的统治权力。因此,随着表现为科技革命的生产力革命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革命。马克思还预见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成员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在物质生产工作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向社会其他部门如服务领域、流通领域转移。这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将会增加,从事科学发明也将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以上可以看出,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业已系统化,他的许多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特别是他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系统化的思想,已经在预示着未来将会出现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三 
从马克思写作经济学手稿至今,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着。马克思当年感叹的资本利用科学、占有科学,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成了剥削工人的手段,以及科学成为劳动者的异己的敌对的统治权力,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也日益深化。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马克思逝世后的百年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出现了自动化机器体系和自动化工厂,科学不仅是财富最可靠的形式,而且日益成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科学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其创造的价值愈来愈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事实上业已出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以智能机器人和微电脑为标志的对工具机和动力机的全面革新,从而把我们带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从理论上讲,当由知识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在资产的总价值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后,就可以认为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现在,人类的知识每五年就翻一番;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大于27%),高新技术不但创造了新的工业群,还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比重超过GDP的50%,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的支柱产业变为电脑、通信、金融,而传统的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的产值比重在逐年下降。从投资来看,美国1995年仅在信息产业上的投资就达2500亿美元;日本1996年的研究与开发投资达15万亿日元;欧盟在《2000年议程》中,“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 预算总额为163亿埃居(约180亿美元)。这一切都说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 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其典型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富有的自然资源,靠人的智力来创造新财富,从而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依赖。 
以上可以看出,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变革,是知识经济内在的强大动力。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知识经济将是一个高速变化、不断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将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掌握丰富信息和最新知识,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如何敏锐地从市场抓住机遇并迅速组织实施,将在知识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中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人们的工作方式。因此,从管理者到知识工人,都必须注意更新知识,学会筛选信息,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必须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自主创新,为此需要终身努力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 
应当看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我们还不具备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条件。在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切忌急于求成,重犯盲目上项目的错误。我们只能脚踏实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准备和创造条件,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把我国带入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条件。当前,首先要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完成国有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建立用市场机制推动的企业科研开发机构;其次,必须发展科教,建设好科研和教育基地,培养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能自主创新的人才;再其次,在社会上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最后,还应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以主要力量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应该集中资源,组织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在科研前沿上进行研究,力争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重要技术的知识产权。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建立由本国科技力量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要精心选择切入点,敢于面向世界进行竞争。对于选定的攻克目标,要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并迅速将成果转化为商品,打开和占领国际市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