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异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713  更新时间:2006-4-5 2:19:12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 A811 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0)05-0023-03 
探讨马克思、恩格期晚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新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入挖掘马、恩“跨越”设想的思想价值,明确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分别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因而许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有: 
第一,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马、恩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他们既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它的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期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又看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经济危机濒濒发生,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同时还看到了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很明显,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是当时的时代课题,马、恩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己任,早、中期把注意力放在西欧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身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个设想,即革命“同时胜利论”。巴黎公社失败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处于低潮,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便关注俄国的革命斗争,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个设想想,即“跨越”设想,这是对当时的时代课题的破解。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者面临和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一课题没有很好解决,造成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严重曲折。邓小平以极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观察到了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牢牢地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他以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已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思考。他反思了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模式为唯一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了我国文革时期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思想,对20世纪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第二,理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马、恩晚期提出了俄国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后来俄国历史发展超出马、恩的预料,俄国在当时并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马、恩设想并未实现,因而设想只处在理论层面上。这一设想是探索解决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可行的途径,是对其早、中期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思想的一个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无论是方法上,还是内容上,对后来的探索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地位与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一理论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可以看出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中的“可跨越论”与“不可跨越论”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不再处在理论层面上,而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在它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理论的系统性与成熟性程度不同。马、恩的“跨越”设想是马、恩就当时俄国的实际提出的,它从宏观上和大的原则上指出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缺乏补充与发展的经验材料,再加上马、恩的早逝,许多内容并未来得及展开论述,就马、恩提出的一些内容看,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从属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等,关于社会跨越完成之后,这些国家如何建设,更未提及,故未形成一个系统性、成熟性的理论体系。 
由于邓小平理论是在马恩“跨越”设想、列宁、毛泽东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思想指导下,是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马、恩“跨越”设想相比,包含着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更多的历史含量,因而,更加成熟,更加系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其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领域,是一个内容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邓小平理论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由于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相同的,因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致性。主要有: 
第一,建立在共同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马、恩的“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有着相同的理论根基,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的光辉思想。 
马、恩的“跨越”设想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思想不断解放的产物。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70年代前,他们认为俄国也将步西方国家的后尘,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实现社会主义。70年代末,他们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前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这个新见解是他们反复研究俄国的历史材料和现实情况,分析俄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而得出的结论。 
邓小平在十二大报告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他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要坚持的和要作为行动指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正是从体系与精髓的统一中去理解与认识马克思主义,才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其次,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指出我国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订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中的巨大理论创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实质。 
第二,贯穿了相同的共产主义人道主义原则。马、恩的“跨越”设想反映了马、恩关注人的前途与命运的高贵品质,从设想提出的本身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人民关注与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俄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问题,马、恩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回答摆在俄国人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反映了对俄国人民的前途与命运的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在此之前,马、恩对俄国社会研究就已经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设想的内容看,马、恩指出,俄国社会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在内、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为了使俄国人民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难,给社会生产带来的波折。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始终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愿望。他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一两句就可以解决的,要做许多踏踏实实的工作。”[1](P27)“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P257)他强调要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创新都是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提出来的,都是在落实解决人民利益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可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是邓小平一生的优秀品质,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三,体现了共同的社会主义信念基础。马、恩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此,他们一生从事的理论研究工作和革命实践斗争都是以“两个必然”为依据的,都是围绕“两个必然”展开的,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坚定的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使他们由早、中期的西欧发达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研究转向晚期的东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研究。马、恩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3](P231) 
邓小平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移,对“两个必然”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4](P382—382)正是如此,所以,他始终没有动摇过社会主义信念。关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他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4](P112)即使在苏联巨变,东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代,仍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他指出:“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P383)这种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使他不断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源泉。 
第四,思想内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马、恩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在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点。这些相同之处主要有: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它的同时存在,给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表述。这说明,马、恩都把一定生产力的发展看作俄国社会实现跨越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更高的层次,从更多的角度,在更多的场合,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都重视借鉴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马克思强调指出,要把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运用到公社中来,要“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即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与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P373)这是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 
马、恩“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差异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这已足以反映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马、恩“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相同之处也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这也足以反映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委资助项目(98B026) 
收稿日期:2000-05-17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