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407  更新时间:2006-4-5 2:18:06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建/创新 
【 正 文 】 
从90年代初苏东剧变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的时间。这10年来,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外理论界也经历了一个由受挫转而走向复苏的过程。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来说,总结这段时期以来有关国外著名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点,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身建设,应该起到一种借鉴作用。在今天的国外理论界,仍旧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依然繁多,诸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市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流派在其论述中当然都涉及到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但是并不是每个派别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主题来论述,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选择那些专门讨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派别和个人作一点介绍,以为国内学界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现在仍然活跃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要话语的派别。与绝大多数西方学者一样,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也把它主要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是它在苏联的特殊形态。以此为基点,早在70年代它刚刚兴起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尤其重视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研究。因此,这一时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着重关注的都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譬如剥削、阶级、历史唯物主义、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等。而在80年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便已发生了转移,即“由狭隘的马克思主义的论题转向更一般的社会科学哲学的问题”。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受苏东剧变的影响,有的流派和代表人物退出了马克思主义,成了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者,有的甚至走向反面,成了反马克思主义者。在此背景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于1992年出版了由E.O.赖特和A.列文等人主编的《重建马克思主义〈论解释和历史理论〉》一书,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重要性,而且还对“重建”马克思主义作了学理上的深入探讨。 
尽管我们可以不同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作为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在该书的前言中,主编者也提出,在90年代的政治氛围中,出版一部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话题的著作,似乎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但是他们认为,马克思所开创的理论设计是具有连续的时间性的,现在需要的是对它进行“重建”和“革新”。所以,他们指出,“无论马克思主义的大厦如今需要多少革新,我们认为,它应是一座具有理性的扎实基础的、处于正确区位的大厦。”还说,“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世界,需要重建的老的结构可能仍然是人类的最美好的希望”(注:E.O.赖特等主编:《重建马克思主义》,维索出版社1992年版第Ⅸ页。)。 
尽管如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回避当前在西方盛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话题。他们承认,苏东剧变的确给西方左翼激进的社会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点表现在基础理论方面就是,从前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人都已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其中有些人虽然仍然坚持左翼的立场,但却不再认同马克思主义,而是为形形色色的“后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即使在继续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激进主义者之中,从前是有达成理论共识的共同核心的,譬如,大家基本上均赞同: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分析资本主义的批判工具;历史唯物主义为划时代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恰当的说明;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是基本的解释概念。可今天,他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已再也不存在“任何牢固的共识”了。 
今天,对于上述提到的三条核心理论共识,许多还继续认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他们“都拒绝劳动价值论,怀疑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把阶级当作只是国家政治、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其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方式之一”。(注:E.O.赖特等主编:《重建马克思主义》,维索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针对这种“危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策略主要有两条。这两条策略基本上是该学派自70年代崛起以来一贯主张的继续。今天它们在新的背景下得到重申,是因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建”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两条策略是: 
第一,“作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策略,分析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追求对建立在那些基础之上的基本概念、假设前提和理论论证的逻辑进行严密的分析。”(注:E.O.赖特等主编:《重建马克思主义》,维索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他们承认,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任何理论家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有这种目标,但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像一般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将这些价值置于它的理论设计的核心之中”,这样做有时甚至可以忽略“具有早期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其他目标”。因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应该用一套无所不包的含糊的纲领性图式来逃避精确阐述的观点。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概念和命题都要进行详细的阐述、评估、订正。这样一来,许多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由于被它认为是脆弱的和不可证实的而被抛弃。而它却认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设计通过这种分析、紧缩和重建的过程,可以得到推进”(注:E.O.赖特等主编:《重建马克思主义》,维索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第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策略,是要对常规科学和哲学的规范(其实是西方的主流哲学和社会科学)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以之作为新的理论资源。他们认为,在其整个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就处于一种有问题的关系之中。它表现在,一方面,有些敌视科学价值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把科学(至少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统治手段和人类解放的敌人。另一方面,有些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又把经典文本宣布为《圣经》式的文献,似乎其中一切答案都是预知的,这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其实很不科学。对这类立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一律予以抵制。他们认为,按照这些观点,是“不能够构建了解有关世界的新情况的理论大厦”的。相反,他们提出,不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来看待,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反实证主义的和整体主义的,而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是非辩证的、非历史的、唯心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他们认为这些价值都是值得怀疑的,是一种蒙昧主义。因此,他们不同意有人批评其这种做法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认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必然要侵蚀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对手之间的界限。而且,在当前的联合中,这种必然性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力自身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注:E.O.赖特等主编:《重建马克思主义》,维索出版社1992年版第Ⅹ页。)。 
在《重建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重申了“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而且提出了所谓“马克思主义议事日程”(Marxist Agenda),对曾经被看作是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选择的马克思主义,到底还留下什么“合理内核”,进行了解剖。通过剖析,他们提出了“临床的马克思主义”(Clinical Marxism)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Scientific Marxism)的对立、“自变量的马克思主义”(Independent Variable Marxisms)与“因变量的马克思主义”(Dependent Variable Marxisms)的对立、以及作为解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