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卢卡奇与列宁的辩证法思想比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406  更新时间:2006-4-5 2:18:00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辩证法/认识论/总体性dialectics/theory of knowledge/totality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A22;A821  [文献标识码]A 
卢卡奇和列宁处在同样的历史年代,两人的辩证法理论都创立于二十世纪初,具有时代共性,但由于各属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因而形成了两人各具特色的辩证法。比较列宁和卢卡奇辩证法思想产生的时代前景、理论来源和两人关于辩证法基本思想的同异,从思想史乃至人类史的总体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使两者发生内在联系和差别的根本所在,并从中得出合理的见解。 
一、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哲学思潮或理论的出现及其发展都必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影响,列宁和卢卡奇的辩证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也与他们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它的固有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对立日益暴露出来并趋向尖锐化。俄国无产阶级领导劳动群众进行的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1912年又开始走向高潮。西欧工人运动也日趋激烈,与此相呼应,东方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频繁爆发,反动当局加强了对革命运动的压制和破坏,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日益激化,这些新的历史时代的迫切课题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时代背景是促使列宁探讨解决时代迫切课题的根本理论基础。 
为了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种种思潮,列宁意识到必须从总体上对它们作决定性的揭露和批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科学。当时马克思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揭示自然科学、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成果,亟待加以总结概括。列宁力图从《资本论》和《逻辑学》中总结出辩证法理论,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建立辩证法体系的未竟事业。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自觉意识到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即总结思想史上关于辩证法思想的一切成就,系统阐发辩证法思想体系,用它为指导剖析时代和具体的形势,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以及揭露机会主义者的诡辩手法。因而列宁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914年至1915年写下了《哲学笔记》八本蓝皮笔记本,系统考察并论述了辩证法理论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见解,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此同时,卢卡奇也开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创性探索。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后便积极投入了革命斗争,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使卢卡奇等共产党人陷入反思,苦苦探讨失败的原因,寻求复兴革命的道路。他们审视了当时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进一步认清了第二国际的理论,从而促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他们发现从马克思逝世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这段时间内,错把经济学而不是把哲学当作马克思著作的重点,而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又为实证主义的机械论思想所统治。卢卡奇针对这种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倾向,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卢卡奇从自然走向历史,将历史科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卢卡奇与列宁的分歧也体现在列宁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把革命当作社会进化中的自然事件;而卢卡奇则更重视无产阶级的历史首创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决定作用,这种分歧使他认为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证性和机械论的色彩。卢卡奇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应该强调人的优先地位。他由此以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背离,造成了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和创造历史的自觉性的贫乏,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因此,要取得革命成功,需要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恢复主体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出版,其主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阵营内没有被注意到或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 
列宁与卢卡奇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特别是都以《资本论》的结构方法为依据,并揭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黑格尔思想来源,但列宁着重继承《资本论》科学体系中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思想,受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主要发掘黑格尔《逻辑学》中科学主义的结构因素;而卢卡奇则着重继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总体观和分析方法,对恩格斯的若干观点提出批评,主要发掘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因素。 
列宁关于辩证法体系的设想是从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著作入手,他批判继承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有关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列宁认为,黑格尔虽然将辩证法神秘化了,但是他第一个全面详尽且内容广博地论述了辩证法,除了对辩证法的各个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作了细致的考察和论述之外,还对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体系的形成途径作了研究探讨。列宁认为,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其研究对象即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实质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唯物主义和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列宁进一步总结了《资本论》的研究和阐述方法,认为《资本论》中也揭示了三者同一的理论,“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1](P288-289)《资本论》中体现出一般辩证法的要素。列宁的这些论述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精华,但其基本内容、倾向应该说是和恩格斯一致的。其辩证法思想受到恩格斯的影响较深,关于怎样研究辩证法,从何入手,恩格斯即主张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因为它是辩证法的真正宝藏。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就较多地反映了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恩格斯的思想给列宁以启发,列宁对辩证法的研究正是从《逻辑学》开始的。在以后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列宁注意把《资本论》中运用辩证法的成果同黑格尔的《逻辑学》作比较分析,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对于辩证法性质、功能、研究和阐述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认识,都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机日益激化,这些新的历史时代的迫切课题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时代背景是促使列宁探讨解决时代迫切课题的根本理论基础。 
为了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种种思潮,列宁意识到必须从总体上对它们作决定性的揭露和批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真正的哲学科学。当时马克思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揭示自然科学、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成果,亟待加以总结概括。列宁力图从《资本论》和《逻辑学》中总结出辩证法理论,完成马克思、恩格斯建立辩证法体系的未竟事业。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自觉意识到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即总结思想史上关于辩证法思想的一切成就,系统阐发辩证法思想体系,用它为指导剖析时代和具体的形势,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以及揭露机会主义者的诡辩手法。因而列宁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914年至1915年写下了《哲学笔记》八本蓝皮笔记本,系统考察并论述了辩证法理论各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的见解,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此同时,卢卡奇也开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创性探索。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后便积极投入了革命斗争,匈牙利革命的失败使卢卡奇等共产党人陷入反思,苦苦探讨失败的原因,寻求复兴革命的道路。他们审视了当时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进一步认清了第二国际的理论,从而促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他们发现从马克思逝世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这段时间内,错把经济学而不是把哲学当作马克思著作的重点,而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又为实证主义的机械论思想所统治。卢卡奇针对这种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倾向,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战。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卢卡奇从自然走向历史,将历史科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卢卡奇与列宁的分歧也体现在列宁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把革命当作社会进化中的自然事件;而卢卡奇则更重视无产阶级的历史首创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决定作用,这种分歧使他认为列宁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证性和机械论的色彩。卢卡奇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应该强调人的优先地位。他由此以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背离,造成了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和创造历史的自觉性的贫乏,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因此,要取得革命成功,需要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恢复主体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出版,其主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阵营内没有被注意到或被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 
列宁与卢卡奇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特别是都以《资本论》的结构方法为依据,并揭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黑格尔思想来源,但列宁着重继承《资本论》科学体系中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思想,受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主要发掘黑格尔《逻辑学》中科学主义的结构因素;而卢卡奇则着重继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的总体观和分析方法,对恩格斯的若干观点提出批评,主要发掘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因素。 
列宁关于辩证法体系的设想是从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著作入手,他批判继承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有关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列宁认为,黑格尔虽然将辩证法神秘化了,但是他第一个全面详尽且内容广博地论述了辩证法,除了对辩证法的各个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作了细致的考察和论述之外,还对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体系的形成途径作了研究探讨。列宁认为,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其研究对象即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实质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唯物主义和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列宁进一步总结了《资本论》的研究和阐述方法,认为《资本论》中也揭示了三者同一的理论,“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1](P288-289)《资本论》中体现出一般辩证法的要素。列宁的这些论述总结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精华,但其基本内容、倾向应该说是和恩格斯一致的。其辩证法思想受到恩格斯的影响较深,关于怎样研究辩证法,从何入手,恩格斯即主张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因为它是辩证法的真正宝藏。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就较多地反映了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恩格斯的思想给列宁以启发,列宁对辩证法的研究正是从《逻辑学》开始的。在以后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列宁注意把《资本论》中运用辩证法的成果同黑格尔的《逻辑学》作比较分析,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对于辩证法性质、功能、研究和阐述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认识,都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是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全面社会活动。因而主体要了解和认识自身,就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卢卡奇由此深入到社会历史的内部,找到体现了创造历史,实现了主体与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代表着历史的总体性,才是一种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的主体。可见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始终是置于历史过程中去把握的,他把意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历史性和主体性的原则与实践性、革命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由于列宁与卢卡奇在辩证法理论研究上的出发点和侧重点的差异,异致了两人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走向,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辩证法。列宁从认识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哲学思想、哲学体系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总结出哲学认识的规律性,通过对规律的研究形成认识论的辩证法;而卢卡奇则根据他的逻辑和方法来理解和阐释辩证法,把辩证法推到历史中去,把主体纳入辩证的相互关系之中,认为主体的自我生成、自我对象化(物化)和扬弃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历史。卢卡奇由此转向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形成了历史辩证法。 
在列宁看来,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是哲学史、认识史的总结和精华,他从各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中,总结、概括人类哲学认识的发展规律,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从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的高度,揭露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摆脱危机、克服错误的出路。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从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高度考察和分析唯心主义,揭露它的认识根源,总结了人类哲学认识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规定和解决了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他尤其重视对规律的研究,并根据辩证法的内容、基本原则、内在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的思路,对辩证法体系的阐述方式作了一些构想,从其理论途径来看,走向了一种认识论的辩证法。 
作为“青年马克思的发现者”,卢卡奇看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预测,以及关于无产阶级是真正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的主体的揭示。他提出隐匿在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背后的历史哲学批判逻辑,抓住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作为立论的出发点来展开他对历史的批判,即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他引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他看来,被群众掌握的理论已经变成群众的实践意识,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卢卡奇说:“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2](P49)他认为,只有在历史领域内,历史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一个东西的前提下,意识和现实的统一才是可能。既然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同一的主体——客体,那么无产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之间本质上就具有了同一性,在这个前提下就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同一。卢卡奇反对单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待理论,而是从历史主义原则出发,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上联系到无产阶级意识,认为无产阶级意识是其作为历史中同一的主体——客体所具有的意识,只有这种意识才具有理论的普遍性和对现实把握的总体性。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场出发提出其历史理论,其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历史观。可见,从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来看,辩证法不是科学方法的逻辑,也不是辩证的规律和范畴,而是批判现实的武器,是革命批判的学说,卢卡奇由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从理论上走向了历史辩证法。 
四、在比较中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特点 
比较列宁和卢卡奇的辩证法的同异,可见列宁和卢卡奇通过辩证法创造了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当然,比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他把总体性的优先性凌驾于经济之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所作的黑格尔式的歪曲,他并未能用其主客体的辩证法解决好客体性对主体性的制约问题,未能完全划清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界限,从而削弱了他历史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在对主体性的理解中,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制约,从而陷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二律背反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未能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他回溯到黑格尔并由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的另一种传统,即西方马克思主义。因而对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剔除和超越其错误和不足,吸取其合理因素。将其同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作比较,也是为了看到比以往更多一些的肯定的因素和成分,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它。从一定意义上说,卢卡奇的具体的总体性范畴是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卢卡奇强调主体及其意识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只有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主客体同一才能最终实现,这是对列宁辩证法所强调的客观法则和规律的重要补充,使辩证法的内涵更加丰富,有了超越性的发展。 
在哲学的理论形态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为一种研究生活世界及其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论,其对前人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也都是通过同时代思想成果的批判熔铸而实现的。尽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创立了种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但他们都是从各个角度、不同方面探讨和思考着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如此,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众多理论形态中,到底谁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我们很难下一定论。比较列宁与卢卡奇的辩证法,我们无疑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性和个性相互渗透的哲学。个体化的失落和哲学流派的单一化会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展,就要通过多流派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争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不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展开理论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其反思功能和对话功能将日益突出,体系也将日趋完善化、科学化和时代化。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处于探索和未完成状态的思想体系,它随时准备吸纳各种哲学思潮研究的积极成就和各门科学的优秀成果,从而显示出它相较于其它思想体系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收稿日期]2000-12-26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6卷[M]. 
[2]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列宁全集:第38卷[M].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