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主权正义论——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权观探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428  更新时间:2006-4-5 2:17:39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主权/正义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1X(2001)03—0010—04 
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各地。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处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成为摆在主权国家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许多学者试图以不同理论来研究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但是真正能解决这一看似存在悖论关系问题的学者凤毛麟角。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辩证法来研究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才能给主权国家的发展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的主权观念及其历史实践 
主权作为一种观念是在让·博丹《六国论》中首次出现的。此后,洛克、卢梭、黑格尔等思想家又将主权的观念加以引申,形成各种主权理论如“议会主权”、“人民主权”等。这里的“议会主权”、“人民主权”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19世纪下半期至今,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又提出了“有限主权论”、“主权过时论”等观点,主张限制或否定国家主权。由于这是资本主义主权国家已经有了足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获取原料和销售市场,需要进行侵略扩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十分落后,国力薄弱,因此资产阶级学者为了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拓殖,提出了限制和否定主权的理论。从赞同国家主权到限制以致否认国家主权的转变,说明了资产阶级是以自己的阶级利益作为标准的。赞同主权是由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政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需要;主张限制或否定主权是便于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侵略扩张的需要。可见,资产阶级国家主权理论的流变完全是以本阶级利益需要为标准的。因此我们说资产阶级的主权理论是非正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主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具有两种根本属性:历史性和阶级性。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解释过主权的含义,但是运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我们可以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发现主权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和阶级的观念及意识是隐藏在其著作中的。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具有历史性。主权的历史性表现为: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民族国家的灭亡而灭亡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历史运动过程就是民族国家消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可见,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决定了国家主权也必然是历史的产物。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具有阶级性。因为“国家总的说来还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了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1], 所以作为国家根本属性的主权必然也具有阶级性。在《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也提出了以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议会主权”的思想,换句话说,也就是马克思提倡真正的人民主权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这种主权观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是最革命性、科学性,因而是正义的。 
在马克思以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权学说。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的人民主权证明了列宁的想法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国家主权学说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主权国家的运动蓬勃开展。在中国,在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各国也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外,亚、非、拉的反帝、反殖的独立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开展。它们虽然没有都建立社会主义主权国家,但是毕竟建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主权学说,这也是历史的进步,是正义的。自从苏东巨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遇到重大挫折,社会主义主权国家力量被削弱,与其他后发主权国家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故此我们把当今世界看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主权国家阵营对立并存的格局。 
由主权观的演变及其历史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主权观是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主权观为指导,研究和分析当代国家主权的新问题。而在全球化时代,阶级依然存在,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因此主权作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国家主权仍然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武器,但是要把握好主权正义的尺度并不是很容易的。 
二、全球化时代主权正义的标准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重要地位被凸现出来。但是,国家主权存在的内在目的是国家利益,它是主权国家政治行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如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所说,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动机,他认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可见,国家利益是国家主权最终目的。但是,每个国家追求的国家利益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正义的标准是:有利于维护主权国家的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根本利益。据此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主权与跨国垄断资本勾结在一起,到处侵略扩张且气焰嚣张,并且美其名曰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西方发达国家主权已经失去了其历史正义性;而作为国家利益根本保障的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虽然其在运作过程中有时也许会出现某种失误,但其本质上是正义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主权正义行为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合理地运用主权来发展自己。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快更高质量地发展。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国家主权作出适当的妥协是正义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积极参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垄断资本推行的全球化,其根本原因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全球化会要求发展中国家要作出某些主权方面的让步。在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先进技术和更多资金。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往往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资金也以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给其带来巨额发展基金。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了发展自身就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在政治上,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模式和政治体制。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政治管理模式比较完善,很多公共管理经验都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的。中国政府目前推行公务员制度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高效的文官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艺术。因特网、跨国公司、快餐式饮食和流行服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念。可见,全球化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多发展的机遇,但有时是需要发展中国家在主权上作出妥协的。因此,主权正义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发展中国家让渡国家主权要有利于国家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为标准。如果超出了这个限度,国家主权是非正义的。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