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503  更新时间:2006-4-5 2:10:52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民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能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坚持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进一步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明确地把“争得民主”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一直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开始。然而,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忽视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十年“文革”动乱的发生和持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没有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邓小平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60年代初他就指出:“没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要复辟。”(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04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这是对列宁观点的继承和创新。他首先明确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6页。)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这样,邓小平就突破了毛泽东关于“民主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手段”的观点,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其次,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6页。)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规定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纳入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党的十五大又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
二、进一步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原则。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原则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他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国家政权的掌握、参与和管理为内容,以国家自行消亡为发展方向,以消灭阶级统治为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为最终实现国家消亡、消灭阶级统治奠定基础。
邓小平在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坚持和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基本观点。首先,他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抽象地空谈民主,那就必然会造成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造成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彻底破坏,造成四个现代化的彻底失败。”(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6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其次,他提出和论证了民主与专政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生活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73页。)这样,邓小平就结合新的历史经验,进一步阐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再次,他提出和论证了发展民主与保持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5页。)他认为,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民主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了民主,又有利于促进社
会政治稳定。为了确保社会的政治稳定,他谆谆告诫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民主和专政、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第四,他提出和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建国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认识的偏颇所导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坚决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并进而提出了不采取政治运动方式,而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阶级斗争的正确方针和经济建设必须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配套进行,民主建设要与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主。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主。首先,在政治民主问题上,他不仅准确地阐明了其基本内涵,而且抓住了社会主义国家监督的主要矛盾,突出地强调共产党要接受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因为,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是国家政权的领导者。因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负有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而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很容易使有些同志滋长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这就要求共产党除了应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还必须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否则就要犯大的错误。其次,在经济民主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所有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要发挥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的作用,企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