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邓小平理论——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归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356  更新时间:2006-4-5 2:10:50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来之不易的道路 来之不易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时候起,就确定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目标,到现在已经走了50年的路程了。 
50年前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新民主主义,当然以社会主义为前途,这是毫无疑义的。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的新中国将要实现的两大转变。建设新民主主义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正式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在把新民主主义制度同向社会主义过渡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 
50年来,新中国在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终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这条道路是来之不易的。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指导我们在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胜利的旗帜,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新的理论。现在我们把它叫做邓小平理论,它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旗帜。 
这个理论是来之不易的。 
毛泽东在1959年时曾经说过: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来适应当前时期的需要,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列宁这样作了,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这样作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在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要“形成新的理论”,这个任务毛泽东提了出来,取得了可贵的成果,又走了弯路,没有能够完成。“始于毛,成于邓”。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建国以来五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归宿。 
长期的历史经验 伟大的历史转折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是多长时间的历史经验呢? 
我们自己的历史来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建国的头三年,成就是伟大的。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在1949年到1952年间,中央人民政府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先后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广泛的和深入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各种民主改革运动,恢复了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着重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经济,初步调整了公私营工商业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个历史阶段,过去通常称之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样来概括似乎不够全面。历史地看,全面地看,像周恩来这样,以实施共同纲领来总揽这个时期,应该说是合适的。 
从1953年到1956年,成就也是伟大的。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和总揽之下,在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历史决议高度评价这个成就,说:尽管在后期有要求过急等缺点,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了不起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从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说过:“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这主要是从经济建设来说的。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开始,到党的八大和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个曲折。从1958年末的郑州会议开始,进行了9 个月的初步纠“左”,这个过程中实践和理论上的积极成果,是1956年良好开端的继续和发展。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又是一个曲折。从1961年起开始调整,五年调整中实践和理论上的积极成果,是以前探索的继续和发展。这十年探索中的成就,包括纠正错误和为克服困难而英勇奋斗的成就在内,也是伟大的。 
“左”的错误的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十年内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巨大曲折,在政治上思想文化上和经济上遭受到严重损害。但是,在这十年间,从党内到党外,从领导层到群众,实际上存在着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抗争,特别是周恩来主持的批林批极左和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使我们的事业继续取得进展。从更深一层来说,正如邓小平从坏事变好事的意义上反复强调过的:“文化大革命”也有“功”。因为它促使人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来建设社会主义,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因为它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间还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走上新的道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从此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1979年邓小平在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时候,就说:“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1986年他在叙述建国以来37年的历史时,也说:“界限的划分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讲话中说:“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从明显的历史事实到明确的中央文件,这样一个关于新时期开端标志的判断,应该说是没有疑义的。 
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 
邓小平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历史中来的。两段历史,一段是建国以来29年的历史,一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1年的历史。 
建国以来前一段的历史不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行进的吗?怎么能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来源呢?当然不能说那段历史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但是,指导我们对那段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却的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以党章中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面的经验……” 
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建国以来29年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这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综合,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的继承和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的综合,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更重要的还在于:邓小平理论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的新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蓬勃勃发展的新时期,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就是在改革开放中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崭新的事业。邓小平理论,就是在伟大历史转折的进程中,以新时期新道路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为源泉和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还有其时代的和国际的根据。它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世界变革和国际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对世界局势大转折提供的伴随严峻挑战的历史机遇,进行科学判断的成果。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从国内局势发展而来,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而来,同时,也是从对国际局势的新观察、新判断而来。这种新判断不仅是中国的国际战略调整的根据,而且是中国的国内路线和战略调整的根据,是判定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发展路线的新开拓上,而且体现在对世界发展新形势的观察上,体现在对中国的发展要“赶上时代”的要求上,体现在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用新的思想、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 
三大历史关头 两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所确认,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如下五个重要历史环节,其中包括三个重大历史关头和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历史性会议。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困境,人们急切地盼望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当时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那就是“两个凡是”的路,那是一条不可能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造成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的路。一条是邪路,那就是从否定“文化大革命”走到进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拒绝了那条老路,又反对否定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的思潮,拒绝了那条邪路,勇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肯定成绩,重新奋起,开辟了一条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新路的决策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邓小平那篇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通过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的大框架,也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大框架,开始形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政治保证论开始提出。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个期间的主要历史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党的十二大,改革开放起步在实践上的两大突破,是农村的包产到户和沿海的经济特区,它们给全国的改革开放以极大的推动。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十二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这就是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这包括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邓小平的指示和支持下,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在十三大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理论上的两大突破,成为全面改革深入发展的理论指导。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规范的表述,并且列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科学的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四、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这个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内国外的政治风波。这是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三条路。一条是回头走老路,认为政治风波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出路是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一条是跟着走邪路,那就是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拒绝了回头的路,又拒绝了垮台的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南方谈话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辟的新路不动摇,叫做“一百年不动摇”,同时深刻地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发展机遇论和台阶式发展战略论,并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在南方谈话的思想指导下,召开了十四大。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意义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括,提出了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的历史任务。通过南方谈话和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 
五、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在新阶段五年的新的实践中,在邓小平逝世后国际国内都在观察和猜测中国将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同“毛泽东思想”相比拟的理论概念,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从回顾百年和面对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邓小平理论通过十五大而写进党章,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载入党的史册。十五大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以“任凭风浪起”和“我自岿然不动”的精神状态,迎接国际国内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取得了并正在取得新的胜利。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以50年历史经验(总结建国以来29年历史,开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1年历史)为基础和内蕴的,经历了三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的,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胜利证明了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这是建国50年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长期探索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成果,必将在新的实践和考验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指导我们在今后的50年中取得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胜利。 
十年前,面对国内国际的政治风波,面对社会主义不行了的种种议论,邓小平满怀信心地说:“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当然我们不要吹,越发展越要谦虚。但是中国稳住了,并且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现在,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第二个翻番的发展目标,正在向下个世纪中的发展目标迈步前进。如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人们高度地评价中国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一样,今天中国实现小康发展目标和今后五十年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第三世界发展事业的意义,人们一定会高度评价。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眼的左半部分右加潦的右半部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