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314  更新时间:2006-4-5 2:10:49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邓小平理论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于党的十五大。然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内容并不都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产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已经有了这一理论的萌芽。本文作者以为,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1956年—1966年的思想观点 
1956年,党的八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坚持党所确定的正确路线,提出了一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观点。 
(一)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无论搞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实事求是,都要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在这一时期中,邓小平多次谈到把马列主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邓小平在阐述这一原则时,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观点:一是提出走自己的路的问题。他说:“我们搞建设已有七年多一点时间,有的地方如东北还搞得更早。这几年经验也很重要,不要小看。这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路,真正总结起来,对我们来说,益处更大。”(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64页。)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工作。 
(二)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 
1963年 8月,邓小平在工业决定起草委员会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要求从现实出发,争取到1970年初步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提出具体任务:第一,要抓吃、穿、用的问题;第二,要抓基础工业;第三,要抓国防尖端技术。邓小平总结说:“这就是我们的纲。是否如此,不妨提出几个方案、几种做法大家来讨论。总的提法还是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36页。) 
(三)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60年代,邓小平已经有了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社会体制的思想,并明确地提出了体制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仍然还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及时地加以改变。 
1962年7月,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 首先提出了体制的概念,认为要恢复农业生产必须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他说:“所谓从体制上来解决,就是改变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现有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邓小平提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这里所说的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这些具体形式就是指经济体制,它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有区别的。邓小平说:“总的来说,在全国,要巩固集体经济,也就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根本方向。当然,也要解决工作中领导中的具体问题。在农村,还得要调整基层的生产关系,要承认多种多样的形式。照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形式比较好。”(注:《邓小平文选》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这里所说的集体经济,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谓多种多样的集体经济的形式,是指经济体制。邓小平把社会经济制度区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认为,我们还必须不断地改革经济体制。当时,邓小平提出了“退”的概念。这里所说的“退”,也就是今天所进行的改革。邓小平说:“现在看来,不论工业还是农业,非退一步不能前进。你不承认这个退?农业不是在退?公社不是在退?公社核算退为大队核算,大队核算又退为生产队核算,退了才能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323 —324页。)这种核算单位的退,就是集体所有制具体形式的改革, 也是分配制度具体形式的改革。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理论准备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邓小平被迫离开中央领导岗位。这期间,他反复思考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等重大问题。1973年3月,邓小平复职, 协助周恩来工作,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于是, 邓小平根据自己对历史的反思,采取了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一系列举措,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