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试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的新贡献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之比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2081  更新时间:2006-4-5 2:10:48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观/新贡献 
【 正 文 】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对矛盾问题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进行了一次次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矛盾问题的新思想。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这也为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研究、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遇到的各类矛盾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从解决基本矛盾入手,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大业不断前进。 
一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有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学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对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作了科学论述。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并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矛盾特殊性的规律又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适应是基本方面,不适应是非基本方面;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在性质上与剥削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剥削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它不可能由旧的制度本身来解决,只能由社会革命即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来解决。 
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认为:毛泽东同志所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建树。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虽然邓小平同志没有专门就基本矛盾问题作过多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说明邓小平同志忽视了基本矛盾问题。在基本矛盾确定之后,邓小平同志更多地是通过他的有关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表明他对基本矛盾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等等。这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著名论断,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的,是围绕着如何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展开的,是抓住了解决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判断,作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并根据主要矛盾决定党的中心工作的原理,提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关于基本矛盾思想的逻辑体系。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同志与毛泽东同志有着明显不同。毛泽东同志虽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把基本矛盾的思想贯彻到主要矛盾及中心工作的思想中去。在分析主要矛盾时,违背了基本矛盾的论述,错误地把阶级斗争当作主要矛盾,把抓阶级斗争当作党的中心工作,试图以抓阶级斗争的方式达到解决基本矛盾、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其结果,是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范围越搞越大,而基本矛盾却日益突出、尖锐,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末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危难境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同志的特色理论较之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发展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且一以贯之地把基本矛盾理论真正贯彻到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逐步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