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西部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724  更新时间:2006-4-5 2:10:41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邓小平/西部开发/共同富裕/战略部署 
【 正 文 】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不仅有关于建立经济特区、加快东部发展的论述,而且更有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论述。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的思想,不仅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需要,而且是促进西部地区和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一个大原则:共同富裕 
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了开发西部的重大决策。那么战略西移,促进西部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西部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的出发点。我认为应当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来理解,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①这里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邓小平说:“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②1986年9月,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③邓小平提出的这两大原则,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共同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较慢,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④所以,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大原则。而西部开发,就是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原则的重要部署。 
二、一个大政策:东部先富 
“共同富裕”是大原则,是目的,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30年经验教训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基础上,就形成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从而设计了“东部先富、西部后富”的大政策。 
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主题报告中,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点,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是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⑤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东部先富”作为一项中国致富的大政策提出来了。他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⑥ 
既然东部与西部应该先富带后富。那么,什么时候才考虑西部开发呢?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他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⑦这就是说,从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到本世纪末在东部地区达到小康水平时,就是西部开发的最佳时机。这一点,早就包括在总设计师形成的“东部先富,西部后富”这样一个大政策当中了。 
三、“事关大局”:东部帮西部致富 
东部先富、西部后富是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大政策”。为了贯彻落实这个大政策,邓小平要求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都要明确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80年代初,中央推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东部地区以优惠。那时,邓小平要求西部地区要顾全大局,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⑧ 
以陕西省为例,80年代中央加大了对东部的投入,减少了对陕西的投入。1978年国家对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的2.43%。以后连年下降,到1995年比重下降到占1.74%。这就是说,在80年代中央允许东部先富的时候,西部地区顾全了大局,给中央的政策以有力地支持。 
从“九五”计划开始,中央政策在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力支持,已经增加了对西部地区扶贫贷款的规模,还从中央财政拿出100多亿元对中西部省区进行补贴, 这是对西部开发的有力支持。对此,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提出:当东部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⑨ 
这就是说,80年代以来西部让东部先富,21世纪东部帮西部致富,都是党中央“事关大局”的两步棋。这个“大局”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已经到了东部帮西部致富的时候了。所以说,西部开发适逢其时。 
四、一个大问题:包省建设 
沿海省份如何带动和帮助内地和西部地区发展呢? 
早在改革之初的1983年,邓小平就指出:“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好的。我主张不只是搞上海和山西两个经济协作区。”⑩1990年,邓小平不仅把沿海如何帮助内地当作“一个大问题”提出来,而且把搞经济协作区的思想引申为“包省建设”的大思路。他说:“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11)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省份这样做了。例如江苏与陕西、浙江与宁夏、上海与云南开展了干部交流和经济合作,双方互利互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从全国范围看,邓小平关于沿海各省包内地一、两个省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这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12) 
概括地说,邓小平关于沿海省份带动内地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大思路包括:沿海省份直接向内地、西部省份进行技术转让;沿海省份向中央多交利税,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沿海省份与内地、西部地区建立经济协作区;沿海省份包内地和西部地区的一个或两个省,共同发展;还有由沿海省份主动向西部地区进行募捐或义务扶贫帮困等。这些重要的思路应该成为东部沿海省份帮助西部致富的基本途径。 
五、一个着眼点: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 
沿海帮助西部开发既然是一个大问题。那么,西部开发的着眼点是什么呢?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就指出:“不仅西藏, 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13)1988年11月2日, 邓小平在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题词:“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4)在这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西部开发问题的一个着眼点: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这个着眼点是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长远利益出发的,意义十分重大。 
早在建国之初,邓小平同志任中共西南局书记时,就对少数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他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些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多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15)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至今对于我们研究西部开发问题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呈扩大之势。以内蒙、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省份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9%,1992年则下降到50.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0年相当于沿海地区的75.4%,1992年则下降到58.2%;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绝大多数在西北、西南地区,其中43.4%的县为少数民族县。由此可见,在缩小东西部差距问题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邓小平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是充满信心的。他说:“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16) 
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应着眼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指示,可以说抓住了西北、西南地区开发的重点和要害。 
六、一条必由之路: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 
西部地区究竟应该如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呢?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东部地区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后,肯定地指出了两条途径:一是建设小城镇,一是发展乡镇企业。1997年3月27日, 他在同外宾谈话时说:“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17) 
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发展缓慢,除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外,经济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和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这样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低下,长期难以脱贫致富。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关心着西部的贫困问题。他说:“我们的政策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先见成效,但发展不平衡。有10%左右的农村地区还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的一部分地区。 ”(18) 
那么,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应如何脱贫致富呢?邓小平提出应当学习东部农村的致富经验。东部农村改革的经验是什么?1987年6 月12日,邓小平讲:“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多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9) 
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东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实现了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新路子,开创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为西部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树立了典范。 
从1987年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河北等沿海省区的农村,沿着邓小平当年指出的这条“必由之路”,约有3亿人口大步迈进了小康社会。而西部省区, 恰恰在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上落后了,由此拉大了同东部省区农村的差距。今天,联系现实重新学习邓小平的论断,难道西部省区不应当沿着这条“必由之路”大步流星地向前追赶吗?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大原则”,也是邓小平关于西部开发的出发点;“沿海先富”,是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政策”;80年代沿海先富和下个世纪沿海地区帮助西部致富,都是事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同时,沿海省份如何帮助内地和西部地区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包省建设”等一整套“大思路”,需要逐步贯彻落实;在西部开发中,邓小平提出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这是“一个着眼点”;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这是西部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无疑将成为指导我们在新世纪里开发西部地区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南长森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11)(12)(13)(14)(16)(17)(18)(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10~11、63、149、172、373~374、166、264、364 、277、277、25、364、374、247、407、247、213、155、238.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152. 
(15)邓小平文选.第1卷[M].161、167~168.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