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试论邓小平科学创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674  更新时间:2006-4-5 2:10:29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科学创新 
【 正 文 】 
研究邓小平科学创新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更好地领会和贯彻江泽民关于科学创新的重要指示,推进新形势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科学创新的丰硕成果 
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科学创新,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科学创新的辉煌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理论层面的科学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为我党长期以来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特别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有人认为共产主义“大失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时甚嚣尘上;二是在国内则表现为双重的理论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导致思想观念的僵化、体制模式的陈旧;加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及其十年实践,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信仰、信念的认识危机,封闭落后的客观危机,根子上是错误理论的产物。理论创新在当时成了既具有先导性的首要问题,更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恢复科学理论的本来面目并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发展理论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小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理论层面科学创新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是公认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五大将之明确称为邓小平理论。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最高层次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和智慧的最高结晶,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特别是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内在规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性课题,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是科学系统性。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三是宏观综合性。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内容,具有根本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正是小平同志通过科学创新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最大贡献。 
2.路线层面的科学创新。 
邓小平科学创新,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和大党的最高领导人,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总结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及教训,应对国际共运遇到的严峻挑战,进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必须将理论创新的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回答来自现实的挑战,尽快改变中华民族落后的状况,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党的路线及其方针、政策。它具有明显的两方面特点和功能:一是与理论相联,有一定的理论性、原则性。二是与实践直接相通,有较强的应用性、操作性。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必然延伸,是邓小平科学创新又一重要层面和生动体现。我们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他按照新创立的科学理论,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制定了总揽全局,贯通各行各业的新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同样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创造性工作。小平同志从倡导和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开展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大胆创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党创造性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总路线,也可以说是总政策、总方针。它与党的八大路线相比,虽有相近似的地方,但仍可称之为一条全新的路线,它有了新理论指导,有了改革开放等新内容,具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基本路线的贯彻需要有具体的方针政策相配套。邓小平的科学创新又深入表现为领导全党适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他曾说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1992年南方谈话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他把大量心血倾注在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创新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3.实践层面的科学创新。 
理论创新和路线方针政策创新,都属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创新,思想认识创新必然要求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不仅在于可以检验创新的真理性,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是认识创新的最终价值和目的所在。 
邓小平对实践层面的科学创新一直特别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构思设计,领导组织。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使创造性的认识变为创造性的实践,并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二是总体筹划,宏观决策。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等重大问题果断决策,把握方向,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开创新的局面。三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围绕大局,抓住工作重点、难点,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对实践方案、实践方式适时作出回答和选择,有的则进行直接的指示和点拨。从改革开放总方针、总格局、新思路的提出,到肯定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改革模式,倡导建立经济特区和证券、股市等,都是创造性的构想和举措,使我国改革开放始终以强劲的态势不断向纵深发展。四是果断试验,及时总结。他称实践为试验,要求坚决地试,“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我们较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同时又强调“关键在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既符合认识的规律,又有利于在实践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开创新局面。 
理论、路线、实践三个层面,既有其相对独立性,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理论是路线方针政策和实践的基础,起根本指导作用,没有科学理论的创立,就不可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即使有了也不可能贯彻执行好。路线方针政策是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对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没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反之,实践具有现实的品性,能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现实的东西,又能检验、发展、完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见,理论、路线、实践其实是三位一体的。邓小平充分地认识到三者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在科学创新过程中,不仅重视三个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推进,而且努力使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理论层面的科学创新,使我们有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路线层面的科学创新,使我们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能动摇的党的基本路线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实践层面的科学创新,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我们要正确认识邓小平的科学创新,就必须从上述三个层面上加以全面把握。 
二、邓小平科学创新的主要特点 
深入研究邓小平科学创新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可以发现他的科学创新有着鲜明特征: 
1.抓基础,在基本问题上进行观念创新。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党的指导思想、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拨乱反正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新局面必须解决的前提性任务。在这些基本问题上的观念创新,构成邓小平科学创新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也是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在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粉碎“四人帮”后,对文化大革命及其理论进行反思非常必要而又极其重要。但在反思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二是“两个凡是”。在这个事关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的卓越贡献是在坚持和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谓坚持和继承,就是坚决地排除右的干扰,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高举旗帜不动摇。所谓创新,就是坚决地摈弃“左”的一套,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清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附加,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开展新的创造和探索。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经过深入思考,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和判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全党完成了两件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大事:真理标准讨论和历史问题决议。前者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后者则系统地清算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时坚持和维护了毛泽东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不仅全面启动了全党、全民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而且为如何正确深入地进行观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范例。 
在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弄清的基本前提问题。多年来,我们作了大量努力,也积累了些经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训在哪里?根子又是什么?经过深入思考,邓小平得出的一个大胆判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小平同志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入手,首先清除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理解和附加,因而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更多使用的是“否定式”,如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等等。在“否定式”的基础上,就有了“肯定式”甚至“定义式”,直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判断标志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已经成熟,科学创新使他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抓根本,在核心问题上实行认识创新。 
对生产力问题认识的突破和发展,是邓小平在新时期进行科学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初步系统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根本生长点。 
——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上确立生产力的根本地位。我国“先天”最不足的恰恰是生产力落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加快发展生产力。但长期来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把眼光更多地停留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上,搞脱离生产力基础的“超越”,这样建成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变成了随时可能倒塌的“空中楼阁”。邓小平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建立,不仅没有改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而且把解决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问题提到了更有决定意义的位置上。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之点,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继承,更是对传统观点的否定和突破,使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基。 
——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仍有解放生产力的艰巨任务。传统的理解是,社会主义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革命成功后,就是继续发展生产力,似乎不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了。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种认识和结论的科学创新意义在于,它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而且揭明了解放生产力的动力和途径,揭明了改革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判断。邓小平敏锐地洞察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在马恩命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这一科学新结论,是对生产力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重大发展。在理论上,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其中的第一地位和首要作用。在实践上,它有利于引导人们形成这样的共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着力点。 
3.抓关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促成体制创新。 
根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实现体制创新,这是邓小平科学创新思想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经济体制创新。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的经济体制?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科学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基本层面上的经济体制创新。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分配体制上,他强调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决克服各种形式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他把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之一,又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取向上,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驱散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迷误和心理恐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的突破性贡献,为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方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创新向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境界跃进。 
其二,具体层面上的经济体制创新。一方面,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创新之路。在农村,肯定和推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上,小平同志也有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他指出“工业有工业的特点”,“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并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同时,他又提出要改革和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实行新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要放宽视野,在学习借鉴历史和别国的经验中探求中国经济体制创新之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述,表达了小平同志独到的经济体制创新的原则和方法。运用这个原则和方法,他既对市场经济这个重大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新的观点,也对证券、股市等具体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主张,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体制创新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涉外层面的经济体制创新。如果说上述两方面创新主要在我国经济内部自我运行的领域,那么,这一层面的创新,则是为了适应开放需要的涉外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构。他首先在总体上把开放放到与改革并列的地位,作为一个新的大政策。“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他既着意构思设计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新的格局,又不断地根据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寻找突破口,如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十分关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等。围绕这些方面,他作过大量的论述,不仅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体制创新实践的观念先导,而且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政治体制创新。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贡献,既表现为理论上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又表现为实践上的新构想和新方案。 
首先,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他强调,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政治体制创新,使之与经济体制创新相适应、相配套,是邓小平始终关心和思索的问题,这是因为他充分地认识到了政治体制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深入剖析历史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悲剧的原因时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其二,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思路。他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体说,一是要加强民主,二是要加强法制,三是要把民主和法制紧密结合起来。他强调,“民主和法制,‘好象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他在深刻揭示原有政治体制弊端的同时,既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又提出了涉及具体制度和体制革新的具体要求。如,要按照“四化”的要求建设干部队伍,进行机构改革,并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等等。这些新思想都先后变成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具体工作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既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实践难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各国也没有为我们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邓小平以非凡的才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理论上,这一新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也可以说是特殊形式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创新。实践上,这一新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又一杰作。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新构想的重大意义。 
——科技教育等体制创新。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因此,他对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也十分关心,特别是对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使他对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创新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要求,如强调要从科技、教育自身特点和规律来确立新的认识,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构建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新体制,要努力创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新环境等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教育体制创新,对其他方面体制的创新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邓小平科学创新的内在成因 
邓小平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典范,给中华民族带来蓬勃生机和时代活力。邓小平科学创新的鲜明特点及丰硕成果是与他个人非凡的才智、伟大的品格和丰厚的精神底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 
小平同志一生曾几起几落,但始终未能改变他的理想和信念。当苏联、东欧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时,他处变不惊,坚决地相信,“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及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归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同时,邓小平又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持更要发展,既要继承更要创新。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品性的深刻领悟。正是这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意识,使他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是人民的儿子。他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他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中国人民的幸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强烈的责任意识。“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耽误了二十年。……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驱使他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拿出新办法,开创新局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创造性。”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他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创新,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创新从其本质讲,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遵循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他深刻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也谦虚地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针对那种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他深刻指出二者的内在统一性,“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在一切工作中,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一切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靠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新道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正反两方面经验实事求是的反思和总结,小平同志得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正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创造,产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对中国现实国情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通过对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地寻找新答案,拿出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3.革命胆略、无畏勇气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心理特质。 
创新能力,既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心理素质、性格修养,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办法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生命力的勃发,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邓小平同志科学创新离不开他非凡的胆略、无畏的勇气、超群的魄力。 
促成邓小平科学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在:一是崇高的奋斗目标。他反复强调的要有“雄心壮志”,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正是这种目标追求,使他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始终有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开拓创新的欲望和追求。二是非凡的胆魄和无畏的勇气。他反复指出,“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种非凡胆魄和勇气,构成邓小平科学创新强大的心理动能。三是敢试敢闯敢冒的精神。“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针对那些“怕字当头”的疑虑和责难,他的回答是:“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大胆地试与闯,这既是追求真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又是开拓创新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 
4.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邓小平科学创新的智慧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创新的首要环节是主观世界的改造,把握真理性认识,创新性认识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源于实践。充分地尊重实践是理解邓小平科学创新的要旨。他曾经总结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不仅是实践本身,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结果。邓小平十分重视让实践结果来作结论,“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特别是对有些干部群众一时的疑虑,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正是尊重、相信和依靠实践,小平同志才不断地得到科学创新的灵感和启迪。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群众,即使是天才人物,也将一事无成。列宁曾指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个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要高明得多的东西。”邓小平同志科学创新同样得益于千百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实际创造。他一方面充分地相信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并要求各级领导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鼓励促进人们大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另方面,又高度重视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准确地予以支持、总结、提高、完善,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其实很多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这些话,既充分展示出小平同志谦虚谨慎、高风亮节的伟人风范,也充分说明小平同志科学创新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智慧源泉。 
创业没有止境,创新永无尽头。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关键,既坚持继承邓小平科学创新的伟大成果,又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科学创新,强调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号召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弘扬邓小平科学创新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强盛的风貌屹立于世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