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聚焦伟人:邓小平研究在海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704  更新时间:2006-4-5 2:10:27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海外/邓小平研究/生平和思想/综述 
【 正 文 】 
一、概况 
邓小平传奇式的经历及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倍受研究者关注。围绕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密执安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加里福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伦敦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悉尼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东京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会等机构,逐渐出现了许多研究邓小平的学者群,著名学者有美国的迈斯纳、鲍大可、米切尔,英国的施拉姆,澳大利亚的泰韦斯,日本的天儿慧、国分良成等。 
国外学者对邓小平的生平和思想研究,首先是从传记开始的。如日本学者和田武司的《不屈的革命家邓小平传》(德间书店1978年版)、德国记者乌利·弗兰茨的《邓小平传》(天力等译,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匈牙利记者巴拉奇·代内什的同名书《邓小平》(阚思静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海外华人学者撰写的主要有:司马长风的《邓小平复职始末》(香港波文书局1980年版)、舒扬的《中共第一强人——邓小平》(台北洞察出版社1986年版)、寒山碧的《邓小平传》第一、二卷(香港中西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以及澳门杨鹏翔的《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迅速兴起,20年来已出版著作逾百部,发表论文数千篇。主要有:美国莫里斯·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戴维·W ·张的《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喻晓译,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张大卫的《中流砥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王宏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弗朗兹·米切尔等的《中国与马列主义的危机》(唐红兵译,威斯特维欧出版社1990年版)、石池雨的《中国对外政策的精髓》(张静译,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0年版)、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澳大利亚弗·C·泰韦斯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王红续等译,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以及日本小林弘二等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冈部达味等的《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天儿慧的《中国改革第一线》等。港、澳、台学者撰写的论著主要有:鲁凡之的《论中国——神州巨变》(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版)、李达的《一国两制与台湾》(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7年版)、陆铿的《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金耀基的《中国人的三个政治》(台湾经济与生活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丁望的《激变的十年》(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等,从而形成一股“邓小平研究热”。其中,大多对邓小平作出了积极和肯定的评价。 
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的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方法上,他们的研究往往习惯于联系世界形势的发展,把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放在世界历史的座标系中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另外,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客观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有“旁观者清”的特点,可以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但是,由于他们远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局限,对资料的占有也不够,在概念、术语上有歧解,使得有些结论与事实不符,如把中共党内的斗争一概看成权力之争。因此,我们在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海外学者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显得比较零散和粗疏,其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邓小平研究文献资料的日益丰富,中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海外学者对邓小平的研究必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二、生平研究 
德国记者弗兰茨的《邓小平传》是一本关于邓小平生平实践活动的著作,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填补了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某些内容。当然,有些学者由于资料缺乏,加上对中共党史比较生疏,传记写得略显粗疏,甚至有的失真。如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前担任总书记的时间是10年,而美国华裔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W·张却写成20年,并把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误为总政治部主任。 
传记的重点是写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海外学者由此提出了“邓小平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的概念。金耀基在论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认为“今日中共视为万题之题者,应为提高生产力。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择其主旨皆在为经济发展铺设道路”,从而真正开辟了一个“邓小平时代”。鲁凡之认为:“后毛泽东时代”作为一个与“毛泽东时代”相对应的历史范畴,首先便带着将中国从特定领袖人物在集权运作下解脱出来的性质,而邓小平的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就是对“后毛泽东时代”的定位。 
美国《时代》杂志于1985年和1986年两次将邓小平选为世界新闻人物,赞扬他“解决了十亿人发展生产力的全面经济改革”。并指出:凡到过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二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凡考虑到这个国家拥有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都会赞成把邓小平誉为“对世界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美国《成功》杂志1985年将邓小平选为“成功者”,称他是一位“具有勇敢和创新精神的人”。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以及对外开放,使这个国家进入了无人涉及过的新领域,驶上了一条成功的快车道,中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高潮。 
国际社会舆论认为,邓小平是当代最成功的改革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邓小平的设计指导下实现的,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美国学者在《邓小平:一位中国政治家的肖像》一书中写道:“邓小平是一位政治家,一位管理家和多面手,他作为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发挥的作用最为成功”。悉尼大学教授泰韦斯认为,邓小平是“一个真正的具有领袖地位的领导人”。瑞典前首相卡尔松说,邓小平是“一位能掌握住国家局势的领导人”。日本《毛泽东集》主编竹内实指出:邓小平是继孔子、秦始皇、毛泽东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号人物。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巴耶夫说:“我特别敬仰邓小平同志,他是一个性格刚毅,有伟大战略思想的世界性领袖。”威斯康辛大学历史学教授迈斯纳认为:邓小平时代强调,高度的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而社会主义又被视为大生产发展的自然产物。自1956年以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近代中国历史的畸形发展,不可避免地和自然地使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和“不发达”的阶段。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向未来更高的阶段的进化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则是这个历史进程的领路人。 
对邓小平的思想品质、领导风格、个性特征的研究,海外学者普遍认为:邓小平是“一位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能经受各种挑战的领导人”。戴维·W·张认为,邓小平领导艺术的第一个特征, 在于他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做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第二个特征是偏爱组织行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按制度办事的官员;第三个特征是他从不搞自己的小宗派,这一点为党的领导集团所公认。他像周恩来一样,很尊重各级政府官员,到处有忠实的朋友,毛泽东去世后,他复职几乎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因为他在党内的影响、他的能力和他的主张所形成的;第四个特征是他不搞个人崇拜,愿意将决策权交给手下人,从而为自己留出大部分时间来考虑战略、人事、改革目标和机构调整等问题。香港记者陆铿将邓小平的性格归纳为四点:第一,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第二,他说话不绕圈子,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且有一定的幽默感;第三,他为人豁达,看得开;第四,使人最佩服的是,他做事认真的精神。德国前大使魏克德的印象是:“邓小平说话敏捷,有风趣,富于幽默感,带有讽刺性。他很活跃,口若悬河,又十分慎重,能克制自己。”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