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468  更新时间:2006-4-5 2:10:01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两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目前,“进课堂”、“进教材”这两项工作在各高校均已得到了较全面的落实,但“进头脑”却成了一个较难解决和评价的问题。怎样才是“进头脑”?怎样才能“进头脑”?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得到解决,“进头脑”就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认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这一重要课题必须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得到较圆满的解决。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进课堂”与“进教材”只是“三进”中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话,那么“进头脑”才是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最终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表现为对受教育者素质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它通常和一定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一定学习水平相联系,具有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特点 
第一,学科教育性。任何学科都具有教育性,但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高校“两课”比其他学科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更为直接地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二,指向性。高校的邓小平理论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对象,即正在成长中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两课”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开设就是要使邓小平理论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耳”和“脑”,最终外化为他们的报国之情和报国之行。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尤其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心理活动,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避免对牛弹琴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质、量的规定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行为等素质发展的规格,是衡量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 
第四,目标性。凡教学目标都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它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但又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它和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适当差距,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动因。广大教师要根据国家提出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规格,通过对教学诸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控制,有针对性地圆满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缩小国家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间的“落差”。 
第五,主导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系统的基本控制要素。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学进展的方向。 
第六,系统性。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具有一定内在结构和层次的体系。它是高校教育总目标系统中的子目标系统,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层次和整体功能。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既可以通过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两课”及其他相关课程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而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门开设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系统讲授而进行。邓小平理论的专门讲授和全面渗透是相辅相成,互为呼应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政治理论教育的连贯性。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功能”是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如下五项功能: 
第一,规定和指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方向。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教学只有达到该目标的要求,才有实际的教育效果。偏离该目标的教学,即使不是徒劳无功,也是事倍功半。第二,揭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容。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是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发展所具有的对应性决定了为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就需要相应开设某一方面的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两课”就是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德育的总体要求设置的。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正是由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发展要求,因而提示并规定了邓小平理论相关课程的一定内容。 
第三,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对素质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邓小平理论“三进”的要求,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专有教材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确保一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以其对素质发展的较高要求而提示了邓小平理论教学应采取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促使其综合能力相应得以提高的多种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 
第四,提供了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评价教学的效果,主要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如果效果与目标完全一致,就可认为达到了最优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是学科评价的最主要标准。它不仅是教学终结性评价的标准,而且是教学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只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为标准的评价,才能实现对邓小平理论教学的有效控制。 
第五,提供了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内在动力。 
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从教学实践的意义上讲,“进头脑”教学目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安排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二、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知识性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主要是解决对邓小平理论的“知”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传授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知识是认知活动的产物,是对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知觉、表象、概念、原理和法则等思维和心理形式,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原理构成的。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和水平,可以把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知识性教学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层次:了解基本事实、掌握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门学科领域内的事实、概念、观点、原理等各方面内容的组合方式。只有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对各项知识的了解达到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才真正掌握了该学科的精神实质,并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所以,掌握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反映了知识系统化和教学系统化的要求。它是知识教学的终结性目标。 
(二)能力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力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能力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它是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知识教学为基础,同时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能力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学生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邓小平理论知识的认知问题;第二,与邓小平理论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第三,个人思想品德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认识和解决,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重要标志。尽管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关的特殊能力,但是无论何种能力都是由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要素所构成的。根据这些能力要素的水平可以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思想品德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是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根本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德育性质。它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思想品德性教学可分为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四个层次:愿意接受、产生兴趣、忠实信仰、立下志向。远大理想的树立,标志着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确立,体现了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也反映了社会价值标准的内化和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完成。 
(四)行为性教学目标 
邓小平理论是否“进头脑”,最终是要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的。行为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即遵从性行为、模仿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和自觉性行为。 
由上可知,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可按其内容的素质要求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等四个素质性教学目标;各项素质目标又可分解为各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运用这一分类方法确定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更清楚地明白了,传统的“满堂灌”和“我读讲稿你记笔记”的教学方法充其量训练了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而对学生急需提高的其他更重要的方面的素质没有丝毫益处。这一分类能够使“进头脑”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精细,便于教师掌握,从而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在教学目标之下统一起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 
1.建立一支精干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他是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邓小平理论进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必须首先进广大“两课”教师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师的头脑。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执着的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精深的专业理论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来施加教育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邓小平理论教学效果的好坏,“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在教师。 
2.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学生是邓小平理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施教对象。邓小平理论教学的结果最终要体现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针对青年一代身上所具有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求实意识和交际观念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和多元化取向等特点,更多地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在比较中明是非、辨真伪的教学策略,力求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议,使学生不断地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循环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提高自觉运用的能力。 
3.教学内容力求“精”、“新”、“实”。教学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所要传递的基本教育信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由于各种信息的输入引起的。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排除其他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干扰,是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重要信息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不必(也不可能)片面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要本着“管用”的指导思想,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上下力气。我们所说的“新”是建立在“实”基础上的“新”,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即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发展和新成果的角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学生思考的焦点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不采用回避或搪塞态度,应实事求是,善于运用最新的信息从全新的角度为学生解疑释惑。当然,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新”,为了“新”而“新”,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要正确把握“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各类形形色色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对于那些宣传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所谓“新思想”、“新流派”、“新思潮”等更应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而不是以欣赏的态度加以宣传。教学实践再三证明,学生喜欢的是有理论深度、观点鲜明且教学信息量丰富的课;而学生比较反感甚至厌烦的正是照本宣科,既嘴上无料,又脑中无料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善于搜集、鉴别和选择各类教学信息的能力,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桶中的水又必须是新水、有益之水。 
4.教学方法要“灵活”、“管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软件”,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呈现方式,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方式。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师生的沟通和教学信息的传输。教学方法的“灵活”,是指要区别不同的教学对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但绝对不是为了“活”而“活”,玩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在当前,由于个别教师不恰当地理解对多媒体使用的有关要求,过多过滥地使用声像资料,而又不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课堂上学生热闹一阵,教学内容如同轻风般吹过,未能在学生头脑中存留任何痕迹。为了杜绝教学中低产出低效益现象的出现,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式讲解与学生认知相结合;第二,概括式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第三,指导性讲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第四,范例式讲解与学生模拟相结合;第五,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5.配置一流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硬件”,是师生互相传递邓小平理论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决定着邓小平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直观化程度,是实现“进头脑”教学目标的技术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讲,改善教学设备条件,特别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效果的提高。 
6.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影响邓小平理论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对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而社会大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至为重要。这些环境因素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同邓小平理论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聚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德育因素,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使理论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更好地结合,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头脑”教学目标的实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