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江泽民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新观点、新决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310  更新时间:2006-4-5 2:10:00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江泽民/发展/现代化理伦 
【 正 文 】 
江泽民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作出了许多新的决策。本文着重就几个重要方面谈一些认识。 
一、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三大目标,是邓小平的创新设计。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和国际上出现的苏东剧变,使进一步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更加突出起来。江泽民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思想,他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2〕江泽民提出的这个战略思想得到了党的十四大的确认。 
根据“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党在中央、国务院将已经制定和正在贯彻执行的五年计划的内涵加以拓展,从主要是发展国民经济扩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时规划、相互促进的原则。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P1482),而且“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3〕(P1486),“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3〕(P1485),同时还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3〕(P1502)的总体要求。1996年3月江泽民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又言简意赅地概括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4〕。1997年9月,他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又以上述指导思想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5〕(P1),并且强调“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5〕(P2) 
江泽民的上述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决不可能一蹴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解决怎样才能既快速、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学术报告中广泛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发展经济既要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邓小平也提出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想。 
江泽民密切注视我国发展的现实和世界发展的趋势,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其基本要求是,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强调“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3〕(P1463-P1464)他在十五大的报告中针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重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5〕(P31)因此,要认真推行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战略是完全一致的,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部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社会全面进步是侧重于横向协调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侧重于纵向连续发展的要求,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没有现实的社会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更高水平的社会全面进步。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表明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三、经济工作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确保实现现代化的第二、三步奋斗目标,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作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今后15年的宏伟蓝图,“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3〕(P1481)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前者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后者是生产力方面的变革,二者都是深化改革的要求,只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及后来在许多场合,都一再阐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6〕。他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一个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不能成功地建立比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关键性课题。为此,必须在转换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7〕 
江泽民深刻阐明,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认清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方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3〕(P1467) 
对于为什么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接着,他用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说明,国民经济的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就成为“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是针对这种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及其不良后果,他果断地提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且阐明:“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3〕(P1462-1463)也就是说,把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从外延为主转到内涵为主的轨道上来,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抉择。 
四、走“科教兴国”之路 
何谓“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作了精确的说明:“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3〕(P1385)并且指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方向。 
(1)走经济和科技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江泽民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3〕(P1469) 
(2)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江泽民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作用。”〔3〕(P1386) 
(3)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地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江泽民指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尤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8〕 
(4)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江泽民指出:“要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研究开发工作统筹规划,做到有机结合。……能够自主研究开发的,就要以国内开发为主。”〔3〕(P1389)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P30) 
(5)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3〕(P1392) 
(6)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指出:“教育是基础,关系民族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P1463) 
五、强调知识创新的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泉 
在人类从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转折之际,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趋势,这就是经济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知识经济转化。这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新型经济,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所产生的巨大威力的必然要求,必将对经济形态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涌动,知识创新越来越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可是,我国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近几年却出现了差距拉大的迹象,尤其是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以1996年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80年代末占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7位,科技竞争力却名列世界第28位,比1994年的第23位下降了5位,成为国际竞争力8项指标中惟一连续滑坡的指标。我国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科研成果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却分别排第32位和第21位。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93年3月4日江泽民在出席全国政协的中国科协和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明确指出,一定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5月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P1389)1998年3月他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再次强调指出: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总之,江泽民以政治家和科学家相结合的身份,敏锐地觉察到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既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又勇于开拓创新。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对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关系,因此他高瞻远瞩地发出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江泽民对以上五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远见卓识,一环紧扣一环,都是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机地构成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决策体系,进一步指明了下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方向和道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结合实际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创造良好环境搞好国营大中企业〔N〕.人民日报,1991-10-28.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0.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刘振英,何平,何加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N〕.人民日报,1996-3-8.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7 
[7]李先杰.跨越世纪的伟大工程—学习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7.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