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试析邓小平的发展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334  更新时间:2006-4-5 2:08:58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新概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协调发展出发,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推进了一个新阶段。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邓小平发展理论,把各级干部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党的奋斗目标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8页,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人民出版社)“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人民出版社) 
    2、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调整工商业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资、二劳、三公,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8页,人民出版社)这是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工商业的改造所谈的一番话。小平同志还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1页,人民出版社)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1页,人民出版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人民出版社) 
    4、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小平同志在界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首先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反复讲:“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0页,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1页,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人民出版社)由此可见,小平同志是真正领会、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发展”二字。 
    1、发展经济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根据地建设,还是开展对敌斗争,始终抓住了经济建设,与敌人开展经济斗争。“一九四0年我们才开始注意经济问题,在根据地注意生产和节约民力,……根据地民众才缓过气来,加强了经济斗争力量,军需才有了保障。”(《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6页,人民出版社)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79页,人民出版社)“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到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可见,那时的经济建设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以“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为主,“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变个中心服务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75页,人民出版社)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决定发展是全党全国的大局。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 
    小平同志在1975年刚刚恢复工作,就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讲。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页,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7页,人民出版社) 
    3、我国的国际地位决定我们必须发展。“我们党在国际方面能否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归根到底,首先决定于能否把我们国内的工作搞好。要搞好国内建设,搞好国内各方面的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97页,人民出版社)“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人民出版社)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更符合世界人民发展的愿望。“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煌大小。……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0页,人民出版社)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小平同志在1963年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怎样提,经过四十年努力走到世界前列,就是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风个工业强国之一,我设想,是否先提一个近期的目标,如再经过五年至七年的努力,初步或基本建立一个全范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为工业、为农业、为国防建设的更快发展打下基础。总的提法还是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35——336页,人民出版社)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含盖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强调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又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结构包括:生产力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科学技术是全面发展的关键;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全面发展的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改革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民的利益是全面发展的目的。 
    1、我们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战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势的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2页,人民出版社)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等等。充分表明,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既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强调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既强凋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这既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任务的基本概括,也是他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一次总体表述。事实证明,在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始终重视中国发展的全面性,始终致力于全面发展的逐步实现,始终努力纠正干扰和妨碍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种种错误倾向。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正确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回顾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这段话无疑是邓小平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它不仅强调了这一思想是“全方位的”,而且强调这一思想是明确而具体的,在“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一论述与1979年的那段论述前后呼应、相互印证,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明确而一贯的。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5—216页。)邓小平同志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8页,人民出版社)邓小平还说:“我们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 
    3、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把教育作为大事来抓。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他一再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页)“科学技术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6页)教育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反复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首位。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8页,人民出版社)“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95页,人民出版社)他十分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因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他说,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再穷也要照顾科教经费,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还提出了观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不但指出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满怀信心地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1986年4月19日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霍英东、李兆基等的谈话,参见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4、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明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也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并对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例如,80年代初,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明确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具体思路;针对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还具体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他十分重视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建设,强调“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用好的作品教育和引导人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9、40、45页)80年代中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他强调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2页)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邓小平说“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1986年11月1日会见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时的谈话。)正是基于人口问题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把人口问题提到了战略高度。邓小平在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时,把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他明确指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中国更快地发达起来。”(1986年4月23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时的谈话。参见1986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他说:“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1986年4月23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时的谈话。参见1986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二是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邓小平指出:“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利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他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邓小平还强调,对那些浪费资源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为保护自然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他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90—91页,人民出版社)三是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邓小平指出:“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他还指出:“质量第一是重大政策。”⑤(《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87—88页,人民出版社) 
    6、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另一层含义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三步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思想。他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89页,人民出版社)这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在全党形成了共识。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而具体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基本路线将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这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要求的全面的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的认识。十六大报告正式论述了这一重要的思想,指出:“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党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