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445  更新时间:2006-4-5 2:00:26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探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强盛之路而奋斗,由此涌现出众多光辉的思想,其集大成者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说到毛泽东思想,人们都会想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却往往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伟大领袖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在此,笔者仅就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的联系发表一点管见。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战争的理论指导,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孙子兵法》乃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兵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历代兵家必读之书。而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孙子兵法》,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最经典的思想之一。其意在于把握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地理位置、内外环境等一系列战略因素,因之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由此推演,便得出一系列的作战策略: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分析敌情、适当处理、抓住要害、采取措施。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强则能战之,不若则能避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作出进与退、战与不战的选择 
    "避其锐气而击其惰归”——根据敌方所处的不同状态作出决策。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知己知彼”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翻开毛泽东军事著作,无论是《论持久战》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对敌我双方的分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毛泽东对敌我分析的重视,并通过敌我分析得出行之有效的作战方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根据敌军内部情况、根据地地理情况、群众基础、敌我力量对比等适时作出正确的决断。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军运动战得通俗解释。”——这与孙子兵法中“强则能战之,不弱则能避之”可谓英雄所见。  
  《孙子兵法》中另一经典之句“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该句极富辩证思维,分兵把守、处处设防,看似滴水不漏,实则处处不堪一击,经敌一攻便一溃千里。既然这样,应该怎么办呢?孙子做出了回答:“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如何使人备己呢?“吾所以战之地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所与战者寡。”  
    毛泽东在反围剿、抗战以及解放战争初期,也使用者类似的战略方针。在反围剿中,主动退却,让敌人陷入根据地处处挨打,不知我军哪来哪去,而不得不处处防备,分散兵力,最终被各个击破。抗战中,我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在解放战争中采取运动战,主动放弃城市,不计一城一地得失,拉长敌人战线。以上均是基于“使人备己”的军事思想。 
    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决不仅仅是从《孙子兵法》中抄出几句,而是在批判的吸收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发展。对于战争,他不仅认识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更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眼光认识到:“战争——从私有财产何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形式。”对于客观条件,他不仅认识到“多算胜,少算不胜”,更从辨正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对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充分把握敌我情况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把握战争,特别是所处的某一特殊类型的战争的规律。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牛顿说过,如果说他看得远的话,是因为他站在巨人得肩上。那么毛泽东看得远,正是因为他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肩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