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析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613  更新时间:2006-4-5 2:00:03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关 键 词】毛泽东/现代化/思想Mao ze-dong/Modem/Thoughts 
【 正 文 】 
中国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0)01-0007-03 
一、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识 
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于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就成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反复求索的首要问题。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到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力图把中国引上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一切的努力终归失败。中国因现代化努力的失败而倍受西方列强屈辱的惨痛历史,使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开始认同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认识。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提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已经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因此,他指出“在新民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以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的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3]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开始作为政府政策和国家发展目标,系统地提出并得以实施。1953年,毛泽东在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把工业化作为总路线的主体。1954年,他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化和机械化,理解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涵。[7]1956年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毛泽东把中国能否搞成现代化与在世界上的生存权问题联系起来。同年11月,他又进一步强调要把中国“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8]尽管后来毛泽东在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上发生了失误,但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任务,始终热情关注,并且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从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他的现代化思想有着深广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他在充分认同现代化历史主题的同时,又推进了现代化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把现代化问题置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历史必然之中,来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可能性,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从而解决了鸦片战争以来,几代先进中国人殚精竭虑,力图将中国引上现代化道路,但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的问题,使现代化在中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目标体系的构想 
对此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所构想的中国现代化目标是一个宏大的体系,总起来说,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是社会与人的全面变革与发展。 
1.关于经济现代化。1944年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9]“新民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10]实现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大国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点。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特别是在50年代,毛泽东反复思索如何才能迅速地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使中国迅速赶超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这里应当指出,毛泽东晚年在现代化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也在于他陷入了某种急躁情绪,从而离开中国的实际去追求建设速度。这是值得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引以为戒的。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