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234  更新时间:2006-4-5 2:00:02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 正 文 】 
新中国成立后,继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后,毛泽东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认识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的历史,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1.宏伟的目标 
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曾经给中国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耻辱与遗恨。因此,尽快将中国引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始终以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为己任。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进一步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向世人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国家。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的征程。 
2.科学的设想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还只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时,首先立足于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一具体国情,提出先发展新民主主义,待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设想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关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专政;在经济上,只将大银行、大工业和大商业收归国有,将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将是长期的。因为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预测和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时,对于到底何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他说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亲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严肃批评了党内某些人企图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指出他们的主张是不适合我们国家情况的。他认为在我国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要经过多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国家经济文化事实大为兴盛之后才可以进行。1952年,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想,开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设想。他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问题。50年代中期,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毛泽东明确提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建设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到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这里,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毛泽东又进一步推迟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认为大约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毛泽东提出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是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