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未来面临的安全挑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2065  更新时间:2006-4-5 1:19:18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中国未来面临的安全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包括威胁,也包括机会。
在亚太地区,中国将面对领土主权冲突、逆裁军与核扩散、经济磨擦与生态恶化、民族广义的幅射影响、恐怖广义与跨国犯罪等国际安全问题,还将面对着一些国家有可能对中国实行的“遏制”。
总的来看,未来的10到20年和平发展是大局,但战争与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
世界格局的转变
    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两极格局的终结标志着国际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前苏联这个有能力发动世界战争同美国一争高下的对手的消失,使世界大战的危险消除了。世界政治的总体趋势在走向缓和与合作。然而,国际冲突与斗争并未终止,世界又开始了新矛盾积累过程。
    在新的格局中,由于全球紧张对峙的压力不复存在,出现了日趋激烈的对地区主导权的争夺。大国力量对比关系的改变,主权国家的重组,宗教民族矛盾的激化,对领土和资源的争夺,造成了地域广泛的冲突和局部战争。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战乱四起动荡不定的其他洲相比,冷战后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是相对平稳的。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彭光谦指出,亚太地区之所以情况相对稳定,有四个原因:第一,亚洲不是东西冷战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受冷战的影响和支配相对较弱,因而苏东剧变和两极体制崩溃在亚太地区引起的立体震荡比较小;第二,亚太地区不是世界宗教的主要重迭带和不同经济水平的民族结合区,民族积怨,宗教矛盾和领土纷争不像欧洲地区那样强烈;第三,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东西方冷战间隙不失时机地发展了经济,为局势的稳定打下了基础;第四,中国作为亚太的大国,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构成了亚太稳定的重要因素。

不过,正如彭光谦的指出的,亚洲决非和平的绿洲,太平洋也不是“太平”的洋。在表面平静的海水下面,潜伏着的是许多暗流和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对这些不稳定因素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它们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冲击亚太地区的和平堤岸,危及整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确定性

从地缘上来看,中国的周边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情况最复杂的是东北亚地区。这个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从历史上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地区。20世纪这个地区发生过三次战争,即1905年日俄战争,30年代到40年代中日战争和50年代的朝鲜战争。在朝鲜半岛,至今仍保持着军事对峙状态。在军事分界线两侧,双方共有100多万正规的部队严阵以待,军事演习不断,气氛始终没有缓和。由于这个地区的局势对美、日、中、俄的安全息息相关,因此这个地区实际上成了大国利益的交汇、冲突之点和斗争的集中场所。有人把东北亚同欧洲的巴尔干相提并论,认为它充满了火药味,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走向未来的东北亚,最大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这个地区是世界上维持着冷战状态的最后一个地区,其军事对抗与冷战结束前相比,没有改变,地区内各方军事部署的军事力量的部署几乎没有变化。美国在东北亚和西太平洋上部署的军事力量仍维持着原来的水平。有关的各国没有表现出诸如削减国防预算、裁军等缓和军事紧张局势的迹象。朝鲜南北的统一,看来本世纪实现不了。到下个世纪何时能实现统一这中间隔会不会发生冲突或战争,都是不确定的。

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做出承诺,但美国是否能对这个地区划长期承担军事义务是有疑问的。对于美国在东北亚的驻军,美国国内是有不同看法的。近年来,由于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霸权地位呈下降趋势,国内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势力上升,再加上日本、韩国人民反对美国驻军的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到下个世纪即使还能在东北亚留有驻军,大概也不会保持现有规模。这一地区在未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各力量对比的变动。

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不确定性。日本现在已是一个经济大国,它正在加紧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与美国再定义安保条约后,日本已大大扩展了自己的军事活动范围。联系到日本政界不断有人否定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亚洲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对日本的军国广义倾向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走向下个世纪的日本,实际上正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

 在北方,俄罗斯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中俄两国自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国有关系无疑处于60年代以来的最好时期。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表明两国关系已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和信任的关系。就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而言,存在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俄罗斯没有任何理由惧怕中国和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一直为经济负增长和民族纷争所苦。在军事上,俄罗斯尽管继承了前苏联的大国地位,但一直处于适度“收缩”的态势。在经济上,它要摆脱困境,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国际上北约档扩的压力和国内蒙古自治区族广义、分离广义势力的持续存在都将构成影响政局的因素。

东盟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现在,东盟的基本外交方针是与所有大国都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又与所有大国都保持适当的距离。这种“平衡外交”的宗旨是不容许任何大国在该地区处于支配地位。东盟国家希望利用大国矛盾使之相互制约,但又不希望它们矛盾过于激化,以致产生以东盟不利的影响。对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它们都是如此。然而,到下个世纪,情况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东盟将成为一个由10个国家组成、总人口4。5亿、国民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的“大东盟”。拥有这样的份量和实力,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肯定会与现在不同,至少,它在建立地区安全机制和地区经济合作中将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亚太,中国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这就是军事、政治、经济和生态。周边国家的核扩散和逆裁军趋势,是中国面临的军事安全问题;领土主权争端、跨国毒品犯罪以及可能向中国蔓延的民族主义、恐怖广义问题,属于中国面临的政治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和可能出现的资源危机,则属于中国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

东西邻国的核扩散

就世界范围而言,亚洲的核扩散危险最大,而且这些国家恰好在中国的周边。

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拥用发展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据专家估计,在未来的五年内,也就是说到2000年之前,日本可储存5至10吨钚,一旦在政治上作出决定,在一年内就可以变成核大国。还有估计认为,到2010年,日本将拥有100吨钚。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曾公开承认日本具有制造1000枚至2000枚原子弹的核材料和核技术。再者,日本已具有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它的H2火箭已民射成功。

第二个引人注意的国家是印度,印度国内共有10座商业用原子堆、5个研究用反应堆、8个重水工厂和2座钚再处理设施。据报道,印度1989年初就已储存了250公斤武器级的钚,这些钚足以制造50枚小型核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书推测,印度到1995年底已拥有足够制造65颗到80颗原子弹的钚。此外,印度还成功地试射了射程为2500公里的“烈火”式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可搭载800公斤重的核弹头。

据日本《朝日新闻》1996年8月15日报道,现在印度国内主张衽核武装的舆论抬头。面对要求印度签署核禁试条约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核拥有国施加压力,就廉洁奉公允地衽核武装。”政府系统的智囊团政策研究所的卡尔纳德教授主张:“即使强行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印度也不批准。应当迅速地进行核实验,宣布拥有核武器。”他还说:“印度恢复核试验时,将是爆炸氢弹,而不是原子弹。目的是为了对最大的威胁中国获得充分的遏制力。包括起爆装置技术在内,印度已经达到右以开发氢弹的水平。”印度核战略研究家奈尔准将提出,“作为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遏制力,印度需要132颗原子弹。

巴基斯坦被认为 也是核门槛国家。 有报道认为,巴基斯坦从1986年就开始生产武器级铀,现在每年生产的浓缩铀可以制造2——3枚核弹头。据国际军控界预测,巴基斯坦现在已有装配8枚核弹的能力。此外,巴还在研制先进的核运载工具。

朝鲜的核风波曾使美国十分紧张。朝鲜目前已拥有14座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过多次调查,但至今未能对其核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国际军控界对于朝鲜是否已生产出核武器也没有一致看法。不过,朝鲜已研制出射程为1000公里的“劳动者”1号导弹,并正在研制射程更远的“劳动者”11号导弹。中国周边国家的核发展趋势,到下个世纪不可避免地会对东北亚地区、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安全构成重大的影响。

亚太地区的逆裁军

与西方一些军事大国裁减军队员额、削减军事开支形成对比的是,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国家军费开支在不断增长,从而形成一种逆裁军趋势。

由于亚太地区的国宾普遍感觉未来的局势令人捉摸不定,因此纷纷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这种准备就是增加防务经费。

亚太地区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单只经济的增长就会使军事开支在不变动比例的情况获得到同步的增长。

亚太军费增长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日本。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军费鄱了一番,已成为亚洲头号军事强国。1991年日本军费为343。9亿美元,1992年达到357亿美元,1993年达到371亿美元,1994年达到430亿美元。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军事力量对比报告》认为,日本防务开支1995年比1994年增加了20%以上,达5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日本的军费是非曲直居世界第三位,即排在美国和俄罗斯后。

日本政府称其防务开支没有超过宪法规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1%的比例,但正如一些国外分析家所指出的,如加上理应包括在内的陆军养老金、航空航天和其他与军事有关的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以及日本海上安全厅的费用,日本防护林务总开支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有国外评论指出,日本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国的时代已经来临,例如,日本1995年下半年生产的新一代战斗机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现在美国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借助于日本技术。美国尖端武器电子装置中所使用的陶瓷部件,就有95%是日本生产的。

韩国近几年的军费增长也很快,一直保持着10%的增长势头。1991年突破100亿美元,1992年增至115怂美元,1993年达到126亿美元。从1996年到2001年,韩国计划的军费总额为1450亿美元,年均240亿美元,其中计划每年购买40亿美元的新式武器装备。

东盟国家除印尼外,军费都呈大幅度增长状态。以1992年与1991年相比,菲律宾增长22%,马来西亚增长12。8%,新加坡增长11。6%,泰国增长13。5%。据报道,泰国、新加坡、印尼都购买了美国的F—16战斗机,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购买了俄罗斯的苏—27。为发展海军力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都准备购买潜水艇,泰国还向西班牙订购了一艘航空母舰,1997年将成为东南亚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据1996年12月政治和经济风险咨询有限公司的《亚洲情报》提供的数字,1995年东南亚的武器开支超过了90亿美元,占世界销量的22%,使该地区超过中东,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的第三大武器市场。该公司提供的数字表明,新加坡把全部政府开支的21%用于了防务,泰国的数字为17%,马来西亚为12%。

印度80年代曾大规模扩充军备,到80年代末武装力量在世界排列第四。到90年代初,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迫使政府削减防务开支。从1994年开始,随着经济走出低谷,印度再次把扩充军备作为战略重点,1994年—1995年的防务开支比上一年度增加30%,实增30亿美元。

在各国军事开支中,军事科研费是增长最为迅速的一项。印度60年代军事科研费用占军费的0。9%,70年代上升为1。9%,80年代达到3。7%,1992年上升到5%。日本的军事科研费1986年到1990年增长率了一倍占整个军事开支的2。5%,到1995年提高到3。5%。韩国的军事科研费1992年以前约占整个军事开支的2。5,1993年提高到5%,并计划在10年内提高到10%。

亚太地区的武器进口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素有“军火库”之称的中东。在世界进口武器最多的15个国家中,亚太国家就占7个。其中印度、日本和阿富汗位居世界武器进口前5名之内。印度把进口先进武器作为基本国策,1992年进口额达到11。97亿美元,此后继续招标求购数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据《中国时报》1996年8月9日报道,从1990年到1995年,台湾向美国购买武器金额为83亿美元,日本为54亿美元,韩国为48亿美元。

在谈到亚太国家的军备情况时,还必须提到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力量中,美国仍是最强大的一支。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剩下来的唯一军事超级大国,虽然军费呈下降趋势,但绝对数仍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国家。1995年美国的军费大约是2600亿美元,比世界上的另一个军事大国俄罗斯的军费开支要高好几倍。对此,美国舆论界也有强烈批评。《洛杉矶时报》1996年3月25日的社论《多少防务力量才够?》在批评美国军备政策时列举了美国视为潜在敌人的国家的国防开支:俄罗斯为800亿美元,中国不到300亿美元,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朝鲜和古巴加在一起约150亿美元。美国的军费开支无疑是太高了。

从结构上来说,美国的军事科研经费近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这也反映了美国数量裁军质量建军的趋势。1991年美国用于研制新型武器、满足军事科学和技术需要的开支为346亿美元,1992年度为399亿美元,1993年为410亿美元。这种增长使美国能够在军事上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到下个世纪,美国的军事力量在亚太地区如何举动,去何从显然是亚太军事格局的最大不定因素。

亚太国家军备的增长,一方面与未来局势的不确定有关,另一方面与该地区存在尚未解决的主权与领土争端亦有很大关系。

困扰中国的领土争端

在中国的周边,尚存的领土与主权冲突无疑是影响未来安全的重大因素。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日本与俄罗斯之间、日本与韩国之间、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东盟国家相互间都存在领土争端。这中间,与中国有关的领土争端主要有三处,这就是南娑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冷却状态,而前两个问题则有趋热的危险。

南沙群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是由约230个岛、礁盘和沙洲组成的。其中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马欢岛是较重要的岛屿。整个南沙海域有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南海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70年代之前,除极个别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外,当时包括美、苏、英、法、日等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南娑各岛是中国领土。南沙发生争端的起因是因为那里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从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都声称对南沙拥有主权。印尼虽然没有对南沙群岛的任何岛礁提出主权要求,但声称中国所划的断续线侵入了印尼的大陆架。

1970年,菲律宾率先入侵南沙占领了马欢岛、中业岛等岛礁。1975年越南占领了南子岛、南威岛等岛礁。从1977年开始马来亚也派兵先后侵占了弹丸礁等岛礁。目前,除我国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军队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其他国家侵占。其中,越南占领了西部和西南部的27年岛礁;菲律宾占领了东北部的8个岛礁;马来西亚占领了南部的3个岛礁;印尼和文莱分别侵入我南沙海域约5万和3千平方公里。南沙群岛和附近海域可以说已被这些国家瓜分。由于这 些国家的主权要求相互矛盾,因此除了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领土主权冲突外,这些国家之间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这种情况,使得南沙成了当今世界上争议最大的一个海域。

目前侵入我国南沙群岛的国家都在加紧勘探、开发和利用南沙的自然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些国家已在南沙海域打出100多口油气井(1997年5月)。为确保各自的利益,这些国家都加紧在所占岛礁修建军事设施,派军队。其中,越南在南沙驻军人数最多,约2200人,部署有火炮和坦克。菲律宾扩建了中业岛机场。此外,这些国家还加速发展和增强海军实力。保护经济专属区给这个地区的海军增加了20年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新使命。所的这些情况预示着未来的南沙有可能发生激烈复杂的主权冲突。

钓鱼岛群岛的归属问题,在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争端。该群岛是台湾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和赤尾屿5个岛屿及周围的若干岛礁组成。其中,钓鱼岛的面积最大。从历史上来说,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代,钓鱼岛就已列入了中国的防卫区域。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被割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回归祖国,钓鱼岛及其海域实际上被驻扎在冲绳的美军所控制。1972年美国将冲绳归还给日本,该区域又为日本所控制。1972年中日邦交谈判及所发表的联合声明都未涉及钓鱼岛问题。1987年邓小平与日本外相园田直会谈时,双方同意将钓鱼岛暂时搁置,留给后人解决。

然而,日本方面过后却违背承诺,频频在钓鱼台岛搞小动作,企图做成“我占归我”的事实。1996年7月以来,日方不顾中方和糟糕洲国家强烈谴责,又在钓鱼岛采取了一系列挑衅性行动。7月14日,“日本青年社”再次在岛上设置灯塔。7月20日,日本政府宣布开始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钓鱼岛也包括在内。8月18日,日本冲绳县的右翼团体“尖阁列岛防卫协会”悍然在岛上竖立起一块画有太阳旗的牌子。随后,外相公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没有特别加以说明和解释的必要”。日本首相桥本也指示要研究“不测事态”,“做好准备”。日本有关部门还扬言,必要时“用实力去排除”。

日本挑衅行动的不断升级,反映了日本国内军国广义势力的再度猖獗。

钓鱼岛问题如何解决是未来中日关系中的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猖獗的跨国犯罪

在当代,有组织跨国犯罪已发展成为对全世界的威胁。

就中国未来的安全形势而言,威胁最大者可能当属跨国毒品犯罪。在亚洲,毒品犯罪活动是相当猖獗的。

亚洲有两个盛产毒品的区域。一个是西南亚的“金新月”,即从土耳其东部经伊朗、阿富汗直至巴基斯坦一带的广大地区,其形状好像是一弯新月。这个地区有悠久的种植罂粟的历史,据估计年产鸦片700至800吨。另一个区域是东南亚的“金三角”,即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据估计,“金三角”地区再加上缅东北地带,到90年代,年产鸦片达2500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鸦片,海洛因王国。

“金新月”目前对中国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新月地带的最东端,即中国的邻国阿富汗,在过去的几年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产国之一。由于阿富汗多年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内战没完没了,正常的经济完全被摧毁,结果使得毒品生产和交易日益兴旺起来,现已发展成为该国战时经济的主要支柱。毒枭们的阿富汗已建立了各自的毒品王国。拓报道,阿富汗生产的鸦片已能利用国内现代化的实验室就地加工成海洛因。大部分毒品最后被运到与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和平共处塔吉克斯坦交界的阿富汗东北角,再经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对中国影响最严重的是东南亚的“金三角”。自8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亚国家联手肃毒,特别是泰、缅两国军警配合行动,对“金三角”地区不断进行围剿,扫荡、迫使“金三角”的毒品种植加工中心北移,越来越近我国云南边境。现在,这 个区域事实上已与我国接壤

,在我国边境的另一侧,有海洛因加工厂家30多座,年产海洛因40砘。在毒品中心北移同时,贩毒集团也加紧向我国渗透,将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作为通往香港的国际贩毒通道。

  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毒品犯罪,最初是以过境贩毒为形式,特点是两头在外,即毒品生产与消费都在境外。但是,近年来,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境内的贩毒吸毒活动也越来越严重。1994年上半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为25万人,到期1995年上升到场39万人。据《南方周末》1997年5月9日刊登的文章提供的数字,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至少已达52万人。按照国际上对吸毒人数的统计惯例,全国吸毒者至少已有208万人。据有关方面估计,近年来从境外流入的毒品,大部分可能都被国内的瘾群子消耗掉了,转道中国再运往海外市场的可能只占极少部分。

  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不仅在毒害着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对于中国西南部经济末来的发展也严重的危害。近年来,东南亚迅速崛起的中、缅、老、泰、金四角次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估计到下个世纪会给四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该地区极不发达的经济相比,毒品生产与交易的发展要快得多。毒品经济积累的巨额资本已渗透到金四角的各个方面。

   毫无疑问,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着极其严峻折国际禁毒挑战。

中国的强大与经济磨擦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在谋求政治稳定的基础上,都把发展经济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民存在不平衡,随着经济的膨胀,国家间在市场份额和资源分配上必然出现争夺,经济的不可避免地会日趋增多。这种情况有可能构成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直接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胃经济的腾飞,中国所遇到的经济冲突也在日益增多,其中最突出就是中美之一间频频发生的经济磨擦。美国不时向中国挥舞经济制裁大棒,其中既有经济原因,亦有政治原因。

从经济上来说,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最广大的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速度。这种日趋强大的发展势头身临其境,就构成了美国一些政客敌视中国的理由。对这些人来说,中国强大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就会受到严重削弱。

从政治上来说,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主要对手。为了对中国进行遏制,美国西方国家除了可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之外,肯定还会采取经济手段。美国国会一年一度讨论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美国不断设置阴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都是基于政治原因向中国发动的经济战。

与军事战相比,经注战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对抗方式。自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为确保自己的强权,更多地采用了经济对抗而不是军事对抗的方式。美国对伊朗、伊拉克、古巴、利比亚一直在坚持进行经济制裁。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进一步制裁古巴和伊朗的“赫一伯法”和“达马托法”,更连带把与古巴和伊朗做生意的西方盟国的公司也置于制裁的大棒之下。

对于中国,美国数次借口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扬言要实行制度,开列的商品清单达数十亿美元之巨。尽管这些制裁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但这种意向本身已构成了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巨大威胁。

对中国来说,遭受经济制裁并不是新鲜事。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又遭到了苏联等国的经济制裁。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尽管中国顶住了压力,自力更生地建设了自己的国家,但那样的国际形势是我们绝对不愿再看到的。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肯定会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经济安全问题,有可能遭到更多的经济磨擦和经济制裁。这里面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第一,中国的强大是必然的趋势,而美国、日本等国家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尽管它们需要中国的市场,但它们肯定会以各种方式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第二,中国与美、日等国的国家政治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经济关系。如果爆发新的冷战,经济战肯定会随之而来。

当然,中国走向未来所面对的经济战,与50年代60年代开始的那种经济战是有很大不同的。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随着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用要对中国实行制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个国家制裁中国,它自身也必然要遭受损害。美国几次制裁中国不成,就是例证。

不过,只要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家根本利益上问题上同中国存在矛盾和冲突,经济战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可能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趋增大而激化。

中国下个世纪的生态环境会更加恶化

中国到下个世纪肯定会面临远比现在要严重得过且过多的生态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到下个世纪,肯定会对世界环境限度提出挑战。

中国是人均资源很少的国家。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肯定会使现有的资源越发显得紧张和不足。

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生态过程仍然是耕地越来越少,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越来越多,水资源越来越紧张。内蒙古自治区湖、内河的情况基本上是哪里有工业发展,哪里就遭受污染,哪里发展得快,哪里就污染得严重。

现在中国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了邻国诸如韩国与日本的关注。韩国就在政界担任过高级职位的学者到中国来考察环境问题,要求与中国学者共同研究解决中国的黄沙问题和黄海污染问题的办法。

也许,在国际安全领域,生态安全是最具“国际性”的战略问题。保护臭氧层,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海洋不受污染,防治酸雨,保护地球日渐减少的生物物种,这都是全球国家的责任。地球如果有一天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任何国家都难逃厄运。

以中国为敌的“中国威胁论”

在国际关系中,安全总是相互的。一国在心理上以别国为敌,它就构成了与别国的一种带有敌意的安全关系,从而构成对别国的威胁。

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就是一种敌视中国的思潮。这种思潮的基本逻辑就是:中国未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而经济的腾飞必然导致军事力量的膨胀,从而会走向霸权广义。

作为“中国威胁论”根据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定期有夸大成份的预测。

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和副所长克里斯托弗·弗莱文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90年代,中国已显现它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2。万亿美元,仅落后于美国的6。7万亿美元。报告认为,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每8年翻一番的速度,那么到2010年,它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查德·哈罗兰认为,如果中国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日本会落在后面。

哈罗兰引用了黎巴嫩政治家查理·马利克1951年说过的话:“西方世界将面对的挑战基本有三:共产广义的挑战,崛起的东方的挑战,来自内部衰几力量的挑战。”他认为,第一个挑战已成为过去,西方,尤其是美国,正面临着第二个挑战。

上述分析家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天方夜谭式的预测,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震惊。

上一个世纪,拿破仑在谈到中国时说过,“那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去吧!因为他一旦醒来,就将震惊世界。”今天,面对着这个醒来的巨人,一些西方国家政治家似乎不知所措。

中国的强大还使一些人提出了这 样的推测,即中国的发展,会消耗更多的能源、粮食、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从而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资源问题上发生更多的冲突。中国十几亿人口提高警惕消费水平,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一些西方人担心,如果中国人达到美国人的消费水平,那就会造成石油危机、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几全球的生态灾难。

对中国的敌意心态,正是基于对中国的这 种推测而形成的。而这种敌意,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国家关系当中。就美国而且言,这种敌意的直接后果,就是“遏制中国”战略的提出。

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大致有两派。一派主张实行“全面接触”的方针,他们不想同中国对搞,反对对中国实行关门“遏制“,认为把中国融入世界秩序比孤立中国更好。这是所谓的“接触派”。另一派是“对搞派”。这些人认出中国旦强大,就会主导亚洲,并对他国发号施令。他们主动脉张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就涉及美国利益的问题对中国施压。美国助理国务卿洛德就持这种观点,1995年6月他警告说,“美国希望改善它同中国的关系,然而,两国成为长时期对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美国有可能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转而采取遏制政策。”

其实,不论是哪一派,对中国的猜疑都是很深的。这种猜疑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历史传统。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有一批抱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政客继续用冷战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极力想找到替代苏联的新威胁,由于中国是冷战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崛起中的强国,正好满足了这些政客的意识形态需要,于是他们就举起了“中国威胁论”的大旗。他们认为,冷战时的遏制政策摧毁了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现在这种政策也能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知识产权”、“人权”、“武器扩散”、“贸易不平衡”和“台湾独立”等,都是他们对中国进行攻击的话题。

1996年8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1997年度国防支出权限法案写入了这样的条款:国防部有义务就中国扩充军备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情况拟写报告。这样的条款,实际是正式地把中国作为美国的假想敌国。

美国国会调查局1996年8月27日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20年内将对美国构成下面威胁。

到下个世纪,美国与中国之间会不会形成新的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现在的情况看,还不能推断美国在未来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定因素。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从意识形态上来说,美国是一定要遏制中国的,但从美国的现实利益来说,则又难以实行遏制政策。这种矛盾状态反映在实际行动中,就表现为有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有时又不得不以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支持台湾分离主义,支持台湾“务实”外交,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挑动海峡危机,增加亚太国家对中国的恐惧感,这都是为了遏制中国。在经贸方面,几次避免经济制裁,以谈判解决争端,则表现了不得不合作的一面。

亚太缺乏国家间的信任关系

从“中国威胁论”,我们可以看到,亚太缺乏实现国际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信任。国家间缺乏信任,充其量只能实现“消极和平”(即不打仗),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地区安全的。在这方面,欧洲与亚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欧洲,特别是在欧盟国家之间,已确立了一种完全的信任关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欧盟国家社会制度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相同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已有数百年之久,经历过合作,亦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这种交往使它们相互非常了解。这些欧洲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共同体,才能确保安全。这中间,德国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二战战争罪行问题,对于建立欧洲的信任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在亚太地区,人们还不能建立欧盟国家之间的那种信任与合作关系。这里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存在国家分裂和领土争端等问题外,二战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是一个主要原因。朝鲜半岛问题,美国在东亚驻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二战遗留问题。而日本政府不能正确认识二战罪行,则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最大总是也可以说是亚太国家建立信任关系的最大心理障碍。

在亚太,多数国家在二战中遭受过日本的侵略和奴役。半个世纪过去了,日本并没有真正反省自己的罪行,因此根本无从与亚太国家建立信任关系,这些年来,日本不断有政客跳出来否认过去的侵略罪行,这似乎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日本并没有投降,只要有机会,日本就会作为一个扩张主义的军事大国东山再起。随着近年来日本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迈进,亚太人民在心理上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心与日俱增。

现在的趋势,不是亚太人民地增进对日本的信任,而是对日本日益不信任。对于某些日本政客的充满敌意的心态,亚太人民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与日本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障碍,即日本对于战争赔偿的态度问题。日本在战后曾先后对韩国、缅甸、菲律宾、印尼、越南等11个国家和地区支付了战争赔款,其中包括直接赔款和提供代款等方式,总额为15亿美元。然而,对一地遭受灾难最深重的中国,日本却没有进行赔款。1952年,日本与台湾当局谈判时,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当局放弃了要求赔偿的权利。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时,日本表示对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伤害进行深刻反省,而中国则宣布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此后,中国国内曾出现过要求日本进行民间赔偿的呼声。近年来,随着各国在二战中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和进行赔偿的呼声的日益高涨,中国人民的情绪也不可能不受影响。这个问题到底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可能会有潜在的长期影响。

走向未来的信息安全

前边所讨论的所有问题,严格地说,都不是什么新问题。多数问题都是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如果说会面对什么新的安全挑战,现在来看,信息安全有可能是最突出的方面之一。

在当代,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战”、“电子珍珠港”的新提法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注意。

所谓“信息战”,就是以信息为资源、手段和目标的对抗。争夺的焦点是对信息的控制。在对抗中,失去信息控制权的一方会变成瞎了、聋了和哑巴,而取得信息控制权的一方则可以为所欲为地向对方发起攻击。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打击就是这种情况。在未来的信息社会,除了军事部门之外,国家的各个方面实际上都离不开信息体系。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整个国家的运作将越来越依靠连成一体的信息网络。到那时,国家的任何核心住处系统遭到破坏,都会使整个国家陷于灭顶之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安全将成为不来国妹安全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迟或早也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当中国实现高度信息化之后,从商业资料到国家机密,从金融数据到军事指挥系统,肯定会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网络的支持,从而也会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个网络很容易受到住处武器的袭击。

信息战也许最能体现冷战后冲突的新特点。21世纪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首先是信息之战。

自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已进行过信息战争(海湾战争),其国内的各种计算机纸张已遭受过数以10万计的各种入侵和攻击。它们的各个部门,主要是军事部门,已在下大气力作信息战的准备。这些情况,给中国未来的安全战略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这样提出总是即这样的信息威胁在未来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如果有可能,它将来自何方?中国应如何加以防范?

了解中国在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威胁和挑战,可以作为我们思考中国未来的安全战备的出发点。要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还必须对国妹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理性思考。人们不但应知道安全“是什么”,还应知道安全的“为什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