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高新技术发展加快营造资本高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216  更新时间:2006-4-4 22:32:15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作者简介】赵雯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会计系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文章从只有“人才高地”与“资本高地”互为依托,交互拉动,才能保证经济迅速发展入手,论述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启动过程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当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资本明显不足,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走多渠道筹集创业资本之路,倡导“人才与资本的合一”,鼓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转化自身发明、创造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加快资本高地的营造,推动经济发展。
【关 键 词】经济/创业资本/筹集
【正 文】
    经济软着陆后的中国,连续两年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1999年争得了7.1%的增长率,期盼2000 年经济形势有更大的好转。
    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全国各地一样,在苦苦的努力中,实现了增长9.4%的目标,探索着21世纪重新腾飞之路。 不懈地努力、全方位的探索,上海人在改革、发展的路上拼搏、创新,可谓“一路艰苦,一路凯歌”,极尽所能,其中最富特色的可能是在全国率先提出“构筑人才高地”的战略构想。上海面临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在世纪之交大胆解放思想,打破种种传统体制的桎梏,实施“以人才为本”的竞争战略,积极“构筑人才高地”,近五年来引进各类人才10万余,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可谓“海纳百川,人才毕至”。以人才高地带动科技高地的构筑,以科技高地推动经济的腾飞,成效显著,可歌可颂。但依笔者之见,人才高地确应构筑,但在构筑人才高地的同时,万万不能放松资本高地的营造。
    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本两个高地
    纵观全球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恰如基于两个高地上的大厦,一曰以高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高地,一曰以货币资金为主体的资本高地。确切的说“人才高地”汇集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指引方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此我们不涉及体制问题),而“资本高地”汇集社会财富(在此主要指货币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两个高地互为依托,交互拉动,才能保证经济大厦日益成长,巍峨壮观。两个高地,在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
    举例来说,美国硅谷人才集中闻名于世,可谓“人才高地”巍然耸立。报载“1997年硅谷新创建了3575个公司,创业资本在这些公司的创建中破记录地投入了37亿美元”;“1998年美国新投入的创业资本达到160亿美元,支持投资项目1824个。 ”——资本在硅谷的集中是空前的,其“资本高地”也是“耸立入云”的。这说明了硅谷为什么能高据美国经济大厦之顶,也说明了惟有人才与资本的有机的结合,才能创造经济奇迹。
    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经济启动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在工业化时代,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求得发展,尚有一定的可能性,那末在进入网络世界、知识经济的今天,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撑,其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在产业化的技术酝酿与发明阶段(种子期Seed Stage),还是在其技术创新与产品试销阶段(导入期Start-up Stage), 均需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支持,否则技术的发明、创新只能束之高阁,停留在实验室,甚至只能存在于发明者的大脑中,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成不了产品,进不了市场。至于在技术发展和生产扩大的成长期(Expansion Stage )以及技术成熟和产品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的成熟期(Mature Stage),尽管此时的投资风险已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已展现在面前,但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也是成长不了,成熟不了的,形不成竞争优势,弄不好,可能会“中途夭折”。可见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资本的作用与人才的作用同等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竞争性、盈利性、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领域更是如此。
    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完善,资源的市场配制在所必然。其发展趋势,对竞争性、盈利性、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领域里的企业,国家只会“大力扶持”,不会也不可能“大量投入”(北京已明确不再批准设立国有独资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必将成为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争取资本投入、特别是争取导入期(或按上海的习惯称为孵化期)及成长期所需要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将成为企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资本高地亟待营造
    当前,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出现明显不足。
    先看看上市公司。上市是企业募集资金、加快发展的好办法,但上市的“门槛”对高科技企业来说是“太高”了,如网络公司几乎都没有资格上市。要借壳上市不但难以找到“干净的壳”,而且其条件比与老外打交道还要苛刻。如江西科环为借“申华实业”之壳,不但在换股过程中,江西科环仅以4.5倍的市盈率计算, “申华实业”则以数十倍的市盈率计算,而且要求江西科环以自然入股东的个人资产担保今年利润达到1亿元。这也说明为什么直到1998年底, 中国大陆上市高科技公司仅有1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8%,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不过478亿元。
    再看看中国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利用风险投资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回报项目或企业是国际通常做法。我国自1997年始,新一轮创业投资热兴起,到1998年下半年就成立了43 家创业投资公司。 1998年10月北京市政府率先拿出5 亿元建立北京科技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上海市财政拿出6亿元建立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在2000年都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与此同时,以美国IDG 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也加大了对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投资力度,先期进入的国外基金就有40亿美元。但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则科技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以北京中关村为例:68所高校、213家科研机构、6000多家科技企业,未来10年发展需2000 亿资金,这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再如上海一家颇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去年失去一次极好的扩张机会,减缓了它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就在于资金不足。二则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资金,上海交通大学所在的上海徐汇区,有998家民营科技企业,1995—1996年研制成功新产品500余项, 其中200多项达省、部级水平,26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可因资金短缺,实现产业化的仅仅56项,长此以往,科技成果何能转化?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需要资本高地,而现在的资本高地太低了,如果和人才高地相比较,只能说后者是“山”,前者是“丘”。营造资本高地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渠道筹集产业资本加速营造资本高地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资本,除依靠本身的积累之外,一靠国家扶持、二靠二板市场、三靠海外融资、四靠民间投资。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必须走多渠道筹集创业资本之路,加快资本高地的营造。
    渠道之一是靠国家扶持。现在国家已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几年来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作出可喜的贡献。沪上商业银行创办了一批科技创新专项贷款,如工商银行开办了科技开发贷款和火炬贷款,上海银行设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专项贷款,农业银行设立了科技进步贷款,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为他们提供巨额“信贷额度”,先后贷款50多亿元,支持数千个科技开发项目。如前所述,作为国家、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持,只能说“有”,不能说“够”。当前虽然已有不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也对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不少帮助,但因创业资本投入“易”,退出“难”,因而民众参与不足,其资本构成依然以国有资本为主,资本“量”小,扶持“面”窄,尚需加大投入力度,需另辟集资之径。笔者建议允许创业投资公司开办“创业存款”,吸引民间分散资金。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如免交利息税、适当提高利息、可优先转为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的企业股权,但存期应长(如三年以上)、需交纳一定的保险费。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创业投资公司专家“为顾客理财”、“为企业引资”的一种方式。创业投资公司可把存款保险金集中用在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保险上(当然前提是保险公司开办此类保险,而笔者相信不久这种险种会出现),从而取得双盈的结果。
    渠道之二是靠二板市场。随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建立,可以认为中国的纳斯达克(Nasdag,也即第二板块证券交易市场)——创业板,或说“科技板”诞生了。(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认为,去年12月28日成立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中国第一个专为高科技提供集资融资渠道的科技板”)2000年1月6日第一个交易日就有2个项目成交, 成交金额350万元,可以说“起步良好”。据悉,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板股票上市试行办法》不日即将出台,中国的纳斯达克已是呼之欲出了。当然,美国的纳斯达克以其资本高地,曾为微软、英特尔等公司的创业者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造就了这些公司的超速发展,也造就了纳斯达克神话。但纳斯达克的成功不等于中国创业板的成功,因为中国的创业投资主要由国有资本构成,更因为中国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和对投资风险不认同的中国民众,使得创业投资不敢、也不能冒较大的风险。因为过高的上市门槛,创业资本即使通过资本支持和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帮助创业者公司迅速成长了,成熟了,但在目前还不能轻易地通过创业者公司“允许上市、被兼并或被收购”的途径“退出”投资,实现资本增值并准备进行新一轮创业投资,做不到这一点,何以回报出资者?何能扶持新的创业者公司发展?中国创业板即使建立,目前也只能对那些受到政府支持、风险较小的、处于导入期(孵化期)的项目给予资本投入,对大量民间的高科技项目,恐怕也是爱莫能助。
    渠道之三是靠海外融资。最直接的是海外上市,到美国纳斯达克二板市场、香港二板市场挂牌发行股票。这首先可在容量大、成本低的国际资本市场通过吸纳投资或合资经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其次,可通过与国外资金的嫁接实现转换经营机制、优化内部结构、进而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更快发展。第三,海外上市将极大地提高公司发起人和员工对企业前景的信心,提高企业凝聚力。尽管海外二板市场上市门槛比在证券市场上市要低,但因科技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上市不等于一定能融到资金,更不意味着盈利,风险巨大,必须慎重。
    渠道之四是依靠民间投资。这里的民间投资不是指上述民间散资的集聚(政府应引导民间散资投向创业基金),而是指自然人(主要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高科技企业的直接投资,指人才与资本的合一。市场经济发展告诉我们人才与资本合一是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对经营者实施“期股奖励”、技术专长或专利可作为股份等,无不是“责任、能力与权益合一”,本质上也就是“人才与资本合一”。南京推出的《南京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管理办法》,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它提出的“422”模式要求技术骨干群体、 母体企业和国家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其出资比例为4∶4∶2。正如南京市有关领导所说:让科技人员既出“知本”, 又出“资本”,更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责任感,也能更好地从企业制度上保证他们应得的利益。容母体企业拥有新企业的股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好产品和能干人都划出去以后怎么办”的顾虑。国家的投入主要是起一种“引导作用”,而且将来企业发展了,可以收购政府的股份。1999年南京市按该办法进行了试点,9 个试点企业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国有企业。这也给我们两点有益的启示:一是科技人员有参股的积极性和能力,二是科技人员(包括主要经营者)必须持大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缺乏足够的资本推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加入WTO的机遇, 积极倡导“人才与资本的合一”,鼓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转化自身发明、创造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的直接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可行之策、根本之策。在南京市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应不同企业的资本金结构,进一步研究建立这种新型资本金结构的实现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科技创意识和成果的、善于管理经营的“社会主义资本家”,一定能大量吸引民间投资,加快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资本高地营造。
    综上所述,如果国家对高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加大、二板市场完善退出机制、企业敢于冲出国门到海外融资、鼓励“人才与资本的合一”吸引民间投资,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必将被冲破,高新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高地也一定能加快营造。能如是,高新技术企业幸甚、经济发展幸甚、国家幸甚。
【参考文献】
    [1]余永定、郑秉文主编:《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程超泽、华伟等著:《第四次浪潮:资本金融全球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许崇正著:《中国资本形成与资本市场发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4]文岗编著:《破解中国企业投资之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5]黎佩芳:《网络投资热中国》,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财经界》,2000年第1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