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论生特诱变—外源DNA导入的双重作用万文举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277  更新时间:2006-4-4 22:32:06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免费获得VIP用户: 按照以下提示点击操作后方可查看文章内容(免费)第一步,点击下面歌曲连接 第二步,点击下面搞大了免费邮箱广告 第三步,点击下面文字连接
)
   本文提出外源DNA导入具有基因转移和自我批评诱变的双重作用,外源DNA片断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因素,并重点阐述了生物诱变及其特点:a,引起突变的物质本身就是遗传物质,由4种单核苷相酸(A、T、C和G)组成的DNA片段,而不是异种物质(不是非遗传物质);b,它能参与基因突变,成为突变基因的组成部分;c,它不会像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那样发生大的有害性甚至致死突变。生物诱变具有一种:“再启动”作用,把在系统发育中曾经“潜在”下来的性状又引发出来,表现出来。
关键词 : 水稻,外源,脱氧核糖核;基因转移; 诱变有种/DNA导入分类号  近年来,我国遗传学和育种学研究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外源DNA导入研究,据笔者初步统计,已经有40多个研究单位分别对16种不同植物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周光宇首创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导入外源DNA到受体细胞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子育种”的理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不同学术观点,本文拟讨论这方而的具体问题,而是对外源DNA导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外源DN|A导入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外源DNA导入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基因转移作用;二、是诱变作用,相对遗传学称物理诱变为第一诱变骅学诱变,化学诱变为第二诱变,笔者将此种诱变称之为第三诱变——生物诱变。
  1、因转移作用

外源DNA导入可以达到基因转移的目的,罗忠训等(3)(1987)在”未传粉子房显微注射向水稻转移外源基因的研究“中用显微注射方法将水稻未传粉子房注射进玉米DNA,经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从不同的再生身苗中提取总DNA,经EcoRI酶切后,与7.7Kb玉米DNA探针杂交,证明DNA片段(基因)转移到了再生植株中,Paul  Christou等(15)(1991)直接将外源DNA搞除莠剂基因转移到水稻细长胚中,植株表达出除莠剂特性,并能遗传给后代;还用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出外源抗除莠剂基因已经转移到水稻(受体)DNA中,翁坚等(4)对花粉管通道法向棉花导入外源DNA这一技术进行了分子验证:应用M13(mp7)为载体的海岛棉重复顺序克隆,将其重组分子导入海岛棉,至胚发育约后种子成熟,剥去种皮,抽提其DNA,采用Southern   Blot法,以32P标记的M13(mp7)DNA为探针,研究结果表明,棉DNA中存在mp7,从而说明通过外源DNA导入技术,mp7DNA进入了棉胚,也就证明了他们前几年用此法使外源棉枯萎病抗性DNA转入了感病棉株,使之获得抗性基因和抗病性,实现了基因转移,刘德等(7)(1991)和雷勃多等(5,9)(1989,1991)酶同功酶带发现,导入后牮酶带中出现2条供体亲本所特有的酶带,笔者等(1991)采用浸胚导入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品种I号的胚细胞中,在第三代中出现“超高”植株,株高183cm,接近玉米高度,有的植株地上部分茎节处生长出粗的气生根(附图-2),水稻表现出玉米的特征,并且对第五代跟它的水稻亲本和玉米的幼苗、苞中幼穗和剑叶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功酶分析,结果都表现屈导入后代中有一条玉米(供体)的酶带,这表明相应的玉米基因已存在于外源DNA导入的后代之中,并遗传到第五代,在动物方面,陈元霖等 (1979)将具黑色复眼的 麻蚕的DNA注入5龄发育期的白色复眼的家蚕中,结果有2只家蚕雌蛾表现为黑色复眼,上述研究都表明,外源DNA导入能起着基因转移的作用,笔者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研究证明这一点。

DvNews

要得到免费VIP用户请按照上面提示按三步点广告就可以显示内容了我要搜索更多关于S_CXN的文章
要得到S_CXNVIP会员下载请点击上面广告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