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转变观念看城市环境的出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1271  更新时间:2006-4-4 22:30:31  文章录入:中国文秘网  责任编辑:中国文秘网

免费获得VIP用户: 按照以下提示点击操作后方可查看文章内容(免费)第一步,点击下面歌曲连接 第二步,点击下面搞大了免费邮箱广告 第三步,点击下面文字连接
作者简介:俞建德,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给排水委员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城市课题组研究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平衡饮水理论创始人,污水零排放系统方案发明者。撰编论著有:《谁动了我的BOT》、《城乡生态建设与设计方案》联系电话:0574——87900198   13905745989

 

摘要:对城市的环境问题,很多学者专家从技术层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环境问题能否最终解决,能否低成本、系统化的解决,有关论述尚不多。笔者跳出普通层面,从管理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角度,结合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情况,大胆地对现行治理环境的做法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为广大城市建设管理者和环保工作者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

 

一、背景

1、  人类文明的历程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

明和生态文明。

2、  工业文明的兴起

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人类提供了日渐增多的福利事业、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粮食。与

此同时,生态平衡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如煤、石油、铁等;产品大批量生产;人类尽情消费;环境日益恶化。

3、  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城市拥挤,交通堵塞。大批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

的是失业和贫穷。水污染加剧,淡水资源匮乏,危及人类生存。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亿立方米的淡水,约占全球径流量14%以上,而且还呈日益恶化的趋势。海洋赤潮频发。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热岛效应,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4、  工业文明带来环境恶化,生态文明能够克服上述问题。

如何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不同发展时期社会文明

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比较,大家一定也会发现其中的根源所在。

 

二、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和谐优美的环境?

下面从环境的水和垃圾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先举一个例子:宁波市500万人口,假如每人脱一件衬衣,让我们宁波市金德水市长去挑(以每件0.1kg计算,共计50万kg),市长挑不动!就是市委、市政府两套班子人都来挑,也挑不动!这说明积少成多的威力!也说明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十分有限!正所谓“千斤重担万人挑,轻身跑!千斤重担一人挑,要哭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现代的管理思想。要使工厂生产的产品合格,必须全员、全面、全程控制产品质量,即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加工生产每一环节都要保证合格,才能做到生产的产品合格(零缺陷)。

我们看一看现在是如何处理污水和垃圾的:

1,把每家的污水通过庞大收集管网收集起来,由政府统一建污水厂处理。

政府面临两难问题:一是“建不了”污水处理系统。二是“用不起”污水处理系统。

 

不同发展时期社会文明特征比较

 

农业文明社会

工业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社会

人类住区形式

以乡村为主

以城市为主

城乡融合(生态城市)

社会产业

农业

工业

知识信息产业生态产业

资源开发方式

及可逆性

自然

可逆性

自然

大量非可逆性

自然+智力

可逆性(循环性)

能源

薪材、畜力(可再生)

太阳能为主

石油、煤、天然气(不可再生)化石能为主

可再生能源为主

太阳能为主

城乡关系

混浊、并存

分离、对立

融合、共生

人与自然

敬畏顺应

掠夺统治、以人为本

“双损局面”

天人合一

“双赢局面”

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影响较小

环境急剧恶化

和谐优美

价值观

自然主义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先污染后治理,环境问题成为老大难问题。小事变大事,大事变难题——积小病成大疾!

违背管理学原理,注定要产生大问题。

2、  垃圾问题也是同样。

我们把每家的垃圾通过袋装化收集起来(小事变成大事),再运到城郊。“埋了”——垃圾问题转嫁,引起垃圾“围城”,或“烧了”或称“垃圾发电”。更有甚至采取消极解决办法,让垃圾堆积成山。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方法出了问题。

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常采用问题转嫁法:

A、 烟囱、废气高空排放。

B、 污水排海或排江河。

C、 圾从家内扫到城外,我们会对在城内丢垃圾的人处以罚款,而对把城内垃圾丢到城外表示理解!

D、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

问题转嫁法是全球环境恶化问题的直接原因。这也许是全球首届环发大会召开十年后,全球环境非但没有好转的原因之一吧!

我对“可持续”的理解:A、对环境零污染,对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B、物质循环利用。C、能源的可再次利用等。而生态城市正是需要做到上述要求,达到上述要求就能达到环境和谐优美的美好境界。

3、  如何做到环境零污染?

首先要实现城市水处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A、集中处理转变为分散处理;

B、从末端控制转变为源头控制;

C、从集中处理、集中回用转变为分散处理,就地回用;

D、从先污染后处理转变为边建设、边处理,达到零污染。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工业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污水处理模式比较

(1)       工业文明城市的污水处理模式(开环模式)                                                                                   

释放或回用

用户使用

自来水厂

污水处理

污水、管网、收集

几十、几百甚至                                                 

上千公里外引水                                        
这种模式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生态环境破坏大。

 

(2)       生态文明城市的污水处理模式

河道自净      净化水   微生物    

 

水循环     生态化净水    污水的循环  植物、动物

 

净化厂                 人                                             

水和污的循环利用

4、  分散处理,源头控制,就地回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城市的绿

地不仅得到有机营养,而且又得到水的滋养,而不用化肥和自来水。另一方面,城市河道得到净化,可实现“城市污水零排放、政府零投资、运行零费用”的三零方案的可喜局面。

5、  污水和垃圾都是资源

生态化解决城市污水问题不是多花钱,而是少花钱,它的投资是传统集中处理模式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可达到零费用运行或负费用运行,管理简单,非专业人员就能胜任,出水水质好,可达到回用标准,甚至可达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OD<5mg/L,BOD<5mg/L)。

实现城市污水零排放的关键是就地分散处理,源头控制,生态化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方法也一样。

方法是将垃圾进行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把厨房的剩余垃圾(同吃有关的,下面我们称为食物性垃圾)和一般非食物性垃圾分开来,在居民家中就把它分开。食物性垃圾倒入专门设计的家庭用食物性垃圾处理器,在微生物细菌的作用下被分解掉,生成水蒸汽、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氨气等无害气体,不产生任何污染,还要产生少量(不到1%)的剩余物质,可作为宝贵的农业磷、钾肥料。第二次分类是针对一般非食物性垃圾,送到专业的城市垃圾资源化工厂,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再分类,将垃圾中的金属,纸张、玻璃、塑料、橡胶等一项项分出来,作为原料交给需要它们的工厂,进行垃圾资源的再利用,这样处理,垃圾就实现了零污染,而且还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

污水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也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位置对了污染就解决了!

 

三、为什么没有采取此生态化模式解决环境问题?

1、上述所涉及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为什么没有采取生态化模式解决环境问题?首先是观念的束缚,发达国家都是集中式处理模式。没错!不敢创新!不敢超常发展,但从下面几个例子看来,我们已有超常规发展的经验。

例如:(1)通讯领域:

发达国家模式:

0       纵横制电话      程控电话      移动电话  

 

中国模式:

 

0      纵横制电话     程控电话     移动电话 

 

(2)电脑(个人电脑):

     发达国家模式:渐进模式

苹果机    286    386    486    586    奔腾

中国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

(3)视听系统:

发达国家模式:

·0      磁带放像机      VCD      DVD

中国发展模式:超越式发展(后来居上)

 

·0       磁带放像机      VCD     DVD

 

 

2、我们完全可以走可持续、生态化处理模式之路。

中国刚刚开始城市化,我们完全有条件从规划着手,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和垃圾处理模式作生态化处理模式之路,也就是走超越式发展模式之路,此模式不但省投资、省运行费用,对环境零污染,也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是环境处理的技术问题,也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我们头脑与观念问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利用生态城市的生态化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走可持续、生态化处理模式之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