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汉学的内涵和外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文秘网  点击数4249  更新时间:2006-4-6 18:44: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三、“汉学”一词的外延 
     1) “汉学”和“国学”
    如何称呼这门学科,尚须看研究主体。如果研究者是我们自己,在习惯上应该称作“国学”⑥,因为它指的是我国自己传统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外国学者从事这一研究,这种学术自然就应该称作“汉学”,尽管仍是同一研究对象。由此看来,径称“汉学”,显然是外人口吻,研究主体当是外国学者,那么“国外”、“国际”、“世界”等意思通常也就包含在内了。
    2)“Sinology”和“汉学”互译带来的问题
    两者互译,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其实还有复杂一面。众所周知,我国经学中有“汉学”、“宋学”、“清学”之分;中华民族有汉、藏、回、蒙等兄弟民族;汉字曾流播东亚,而“汉籍”中也可能记载他国的历史与文化。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得“汉”字的内涵非一,外延广泛,“汉学”(若单从名称上看,即是“汉”之“学”)的涵义如果没有上下文加以限定,也就会变得暧昧不明。
    实际上,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起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藏学”和“蒙学”已具一定规模,其专门家分别称之:“Tibetologists”和“Mongolists”。但目前尚无迹象表明这些学科已被认为是“汉学”名下的分支学科。
    3)“汉学”和“中国学”
    在国外学术史上“汉学”曾有贬义色彩,所以还有人主张应该以“中国学”代之。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要想使“汉学”这个术语一无纠缠,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⑦偶见有“华学”一词行世,它不仅涵盖面较广,而且避免了语义上的交叉,只可惜它未得广泛流传。 
                     四、“汉学”的定义
    国外汉学是个综合学科,包括关于中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知识范畴的研究。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界定“汉学”似乎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取其狭义,即“汉学”是关于汉语文献以及相关文物遗存、文化活动的研究。
    另一种是取其广义,即“汉学”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献典籍、文物遗存和文化活动的研究⑧。
    后者是否能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注 释:
    ① 参见傅海博《探索中国:欧洲汉学史概述》(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载于明·威尔逊(Ming Wilson)和约翰·凯利(John Cayley)所编论文集《欧洲研究中国》(Europe Studies China,伦敦,寒山堂书店,1995)第12页。
    ② 参见《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58)所载薛爱华的公开信。
    ③、⑤参见他的《汉学的内涵与状况》(What and How Is Sinology?)一文,载于《唐学报》(T’ang Studies)第8 - 9辑(1990 - 1991)。
    ④ 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 美国诗人、评论家,西方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之一。费诺罗萨(E.F.Fenollosa, 1853--1908),美国诗人、文艺理论家,赴日访学时接触到了汉字和中国古诗,所撰《汉字作为诗歌媒介》一文在西方诗坛影响很大。
    ⑥“国学”,原指最高级学府,由国家设立。参见《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按:指公卿大夫的子弟)小舞。”
    ⑦ 有一次我在讲课时,列举了以下缠夹情况:
    一、经学有“汉学”、“宋学”、“清学”之分
    二、中华民族有汉、藏、回、蒙等等之分
    三、汉字曾流播东亚,“汉籍”可能记载他国历史与文化
    四、国内有的学者把“国学”称作“汉学”。
    五、“汉学”曾有贬义色彩,有人便以“中国学”代之。
    ⑧ 力主广义的倾向来自国内,譬如有人强调“汉”字的包容性,认为“‘汉学’的‘汉’是以历史上的名称来指中国,就像Sinology的语根Sino-来源于‘秦’,不是指一代一族……。”参见李学勤先生为自己所编文集《国际汉学漫步》(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撰写的《序》。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