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整合生态之旅、满乡之旅、国石之旅,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作者:火龙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49  更新时间:2012-10-9 16:57:51  文章录入:fengsengge  责任编辑:admin

整合生态之旅、满乡之旅、国石  

之旅,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  

   

   

前言  

云水玉城  

夏晨细雨,轻骑出岫城。  

云低山更碧,雨疏川愈清。  

雕玉湾边过,哈达坊里行,  

炊烟云水里,鸡犬三两声。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实现色赫浑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及早筹划后备产业。色赫浑是个资源丰富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我县的矿产品业发展空前迅猛,铁矿、镁矿、玉石矿等资源的开发多点开花,采矿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一跃成为色赫浑地方税收的主体税源,带动了色赫浑财力的迅速增强,使色赫浑在全省县域经济评比中位次逐年攀升。  

我们也应看到,近年地方的发展过多依重于矿产品业。据地方税收统计数据显示:在绝对值方面,近年矿产品行业的白其纷收入约占地方税收的三成,且逐年增大。第二是相对值方面,五年来,矿产品行业地方税收平均增长率为35%,远大于税收总额增长率。第三是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相关行业也或多或少地依赖于矿产品业。矿产品资源是不可以再生的,如果不及早着手谋划,必将影响色赫浑经济的长远发展。  

色赫浑既有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清山秀水的环境,还有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和玉文化,这些都是优势。在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距离自然越远,回归自然之心就会越迫切,于是旅游业,包括长途游和短途游都成为时尚话题。与昂阿木阿林其他地区相比,色赫浑的旅游优势明显,旅游市场、特别是短途游市场开发的空间很大。  

旅游产业的关键是“特”,只有独具特色的旅游市场,才会吸引人们越来越挑剔的眼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远在祖国边陲的旅游大省—-云南,既没有发达的工业基础,也没有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其旅游市场的开发是相当成功的。虽然我们并不具备云南的热带雨林、雪山高原和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有特色,就有旅游业发展的契机。  

我们应该放眼长远,立足本地优势,传承满族文化,提升玉石文化,包装山水文化,整合旅游资源,稳固长远发展之基石。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首先要有特色。  

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是云南旅游特色,也是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的山没有人家高,我们的河没有人家的多,我们的少数民族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满族,但是就是仅仅这些,我们还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我们有玉这个主打产品,我们旅游产业的“特”,就要在玉石文化、满族文化和清山秀水的三结合上做文章,打出拳头产品,打出知名度,才能分得旅游市场的一块蛋糕。  

我们的“特”字,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到色赫浑来,在体会清山秀水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原生态的满族文化,可以欣赏到五彩缤纷的国石岫玉。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在一天或几天的旅途中,能饱览这三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大餐;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风味小菜”,其印象将是十分深刻并难以忘怀的,再通过他的言语宣传,可以成幅射状的扩散影响,几何级数的扩大色赫浑旅游的知名度。  

药山、龙潭湾、清凉山、黑山水库、罗圈背水库、大洋河漂流等景点就像一串串明珠,每个明珠都各具特色,但是分布零散,不成规模,各自为战,缺乏一个主线把这些珠子串起来。有了好的串绳,才能形成七彩项链,才能独放异彩。那么对于色赫浑来说,这个彩线是什么呢?就是色赫浑独具特色的玉石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中欧,有一个有名的“星路”,就是从莱茵河到亚德里亚海的几千公里的路途上,几乎所有的村镇都带有“星”字,就是这条旅游线路,每年的游客数以千万计。那么,就让我们的玉石文化和满族文化发挥主线作用,贯穿清山秀水的所有明珠吧。  

为此需要布局一条主景观带,形成中部玉石产业区、北部峰峦竞秀区和南部丘陵水泊区。由于这几个区域距离较远,在这几个点之间离不开交通线的连接。但是我们的交通线没有经过系统规划,沿途缺少特色设计,没有让游客眼球不断转动的因素。这条交通线两侧,需要有满族特色,原有的建筑能改造要改造。新上建筑项目,不管是办公用房还是民房,一定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查,一定要具备满族特色。这条景观带上的所有路牌和招牌,要既有汉文,也要有满文。同时在岫玉产品的宣传上,要有优美传说和文化创作,尽力营造“阿诗玛”式效应,附加上温馨浪漫的文学包彩。请作家创造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有条件的时候可以以招商的形式拍成电影电视,达到一提起大理,就知道“蝴蝶泉”,一提起昆明,就知道“阿诗玛”式的效果。  

二、做强清山秀水旅游文章  

所谓春水,指的是春季游规划。据《辽史》记载,契丹民族有“春水秋山”传统,即契丹语所称的“捺波”。清代有“木兰秋”之俗,亦有冰嬉之戏。按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那就是山水游、休闲游。我们可以凭借地理优势,在“春水秋山,夏凉冬雪”上大做文章。春水即是欣赏春之野,一江春水向东流,体验漂流是体验春水的最佳方式,那么我们就要做强漂流这个蛋糕,目前我县只有少数几段漂流河段,较为原始粗放,缓多急少,特色更为不足。实际上,应该抛弃世俗的、低级的、毫无特色的漂流方式,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水产,融入满族文化和玉石文化因素,特色才能显示出来。实际上,我县的川溪河流众多,还有更多的有特色的漂流河段等待开发。  

所谓秋山,指的是秋季游规划。凭借秋山之景、秋山之收获,以满族和玉文化为彩链,以互动的方式吸引游客。每年金秋来临之时,当地百姓纷纷上山,采来山货,多数出售到山货市场,有的限于交通条件,只能等待收购者上门收购,越是偏远的地方,山货越好,但是越是偏远的地方,山货的收购价越低。在这方面,可以借签近邻凤城大梨树的经验,留下一片山林,让游客自己去采,而游客采集,不在多少,只在乐趣,无形之中,植情于色赫浑山野。前几年五味子种植在色赫浑可以说铺天盖地,近年来市场波动较大,影响种植者、特别是农户的利益。这种一哄而上的农业产品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老百姓所能知道的投资项目有限,市场效应没有真正形成,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如果我们的旅游市场发展成熟,农产品的种植受旅游市场的托举,农户投资的选择就会增大。远看云南,近看大梨树,以旅游业带动种植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契合。  

所谓夏凉,指的是夏季游规模。借助色赫浑在昂阿木阿林地区中属于环保最好,夏季最为凉爽的地区,特别是山林保养较好的东北部以清凉山为中心,辐射石湖、药山等地区,适合短期休闲游、夏季避暑游,如果硬件靠得住、特色包装到位,游客来的放心,住得安心,享受一片清凉,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市场绝对有吸引力的。毕竟北部山区距离昂阿木阿林市区或辽阳市区的距离不算远。关键是在于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宣传美玉、山水和满族文化。  

所谓冬雪,即冬季游规划。就是我们的山林之冬同样具有特色,不是所有的群众都能去云南领略玉龙雪山的英姿,但是我们的药山冬雪还是有特色的。开发适合登山的雪谷,我们在对外宣传和特色开发上还有待于加强。于简单的滑雪、滑冰项目之外,可以聘请民俗专家、旅游专家等专门进行包装,突出冬雪特色和满族特色。  

三、实现玉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契合。  

云南的旅游商品销售对象的构成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云南旅游商品的销售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外地游客,而我们玉器的销售很大一部分被内部消化,还有很大一部分附加值以原矿石、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被外地商人吃掉了。只有游客多了,才会刺激本地产品实现本地完工产品销售,形成本地产业的长链条。借签云南大理的大理石的加工和销售,以三种结合,催生附加值的本地化。  

1、采玉游:以玉石矿的废矿井进行重新加固开发,重新铺设旅游窄铁,设计采玉气氛,在游客领略采玉知识的同时,增加购玉的信任感,当然一些小的玉料可以现场销售。  

2、琢玉游:在游客领略采玉游之后,即是琢玉游,在某个地点开设公开的琢玉点,在琢玉的同时,让游客领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当然也可以现场销售,进一步增加爱玉,购玉的积极性,这一点可以借签河南镇平雕玉湾。  

3、市场游:目前色赫浑最大的玉器市场已经开业,但游客不多,关键是我们的旅游市场远没有开发起来。当我们的旅游蛋糕做大的时候,游客增多,才会真正刺激我县的玉器,特别是小件的销售,而小件的销售,可以提高知名度,才能真正把色赫浑玉的知名度提高起来,从而提升色赫浑玉的整体销售。  

以上这三者的结合,还需要有一个链条,即山林文化和满族文化,特别是满族文化。在云南,不管是缅甸翡翠市场、大理石市场、热带水果市场、民族村寨以及各旅游门点的门前小市场,民族元素体现得非常明显,同时民族服装是很有特色,使游客耳濡目染。认同一个民族,也就认同了这个民族的特色产品。  

四、加强满族文化特色建设和旅游业的契合  

就旅游者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可以说,只有特色的才是难忘的。一般人看来,满族和汉族没什么两样,但是通过我们的挖掘、包装和展示,完全是可以改变这种想法的。那么满族文化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满族的衣着打扮  

据历史考证,满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满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传统。随着清代满族的兴盛,满族服装对全国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旗袍。满族的“旗袍”、“旗头”、“旗鞋”和“旗帽”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人民典型的传统衣着打扮。  

1)旗袍。满族男式旗袍,一般无领,只有正式场合外加披肩。有“马蹄袖”。有时外着“马褂儿”。还有时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坎肩的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后受西方短裙影响,旗袍样式由肥变瘦,长度缩短,袖口缩小,成为中华民族的女式代表服装。  

2)旗头。“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穿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3)旗鞋。男式以马靴、短靴及便鞋(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为主;女式“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还有一种叫“千层底鞋”,为一般人家妇女穿用。此外,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4)旗帽。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男帽主要分为凉帽、暖帽和瓜皮帽;女妆一般不戴帽,只戴旗头,但出远门时常戴“坤秋”一种女便帽。凉帽,材料广泛,形似现代的尖顶草帽,在清代古装剧中常见。暖帽,形似现代的礼帽,所不同的是沿起包顶,顶缀珠玉等饰物,围扎红绳。瓜皮帽,又称“帽头儿”,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小檐或无檐,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用珍珠、玛瑙制成的“帽正”,以上三种在清代古装电视剧常见。女便帽“坤秋”,形同男式暖帽,但多装饰,于帽顶处下垂两条长坠摆,其长及腰,十分华贵活泼。  

2、满族的特色食俗  

由于满族在历史上曾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广袤的土地上,气候严寒,物产丰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清廷入关后,清宫的饮食除受中原影响,仍较多的保留了满族的传统饮食习俗。  

1)主食  

满族主食最大特点是“粘”。早自清代乃至更早,满族人就喜欢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途征战携带之利。在现代都市人饮食日渐清淡的今天,色赫浑北部的山乡居民,仍普遍喜欢用高梁米等粘米面制作粘饽饽。  

菠椤叶饼:夏季喜欢用粘米面做“菠椤叶饼”。方法是把粗火面和好,以蔬菜为馅,以当地榨树叶为包,下锅蒸熟即可。(菠椤,语音源于满语阿菠达里,叶子的意思,并非指南方水果-菠萝)  

苏叶饼:亦称苏子叶饼,以粘米面包小豆等豆类,外面包以当地产苏子叶上锅蒸熟而成。  

萨其玛:萨其,满语,切的意思,意即这种糕点有一道工序是切。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先把蒸熟的米饭和白糖、红糖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酸汤子: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由酸汤子衍生出“馇子”和粉子面,也是独具特色的饮食。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清代即有满点汉菜之说,意即满族糕点丰富,汉族菜肴丰富。如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2)副食  

酸菜火锅:满族人喜食酸菜火锅,与四川火锅略有不同,俗称“锅子”。有人考证目前风行全国的四川火锅,其真正来源是满族火锅,八旗兵进驻川蜀时,火锅习俗为当地人习用,由此演变成了四川火锅。满族火锅,以酸菜、粉条、蘑茹、猪肉或其它禽类兽类肉做的“火锅”,是满族传统的饮食风味。自清代以来,一直传承不衰,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  

猪肉血肠:满族喜吃猪肉,逢年节杀猪时,都要请客,名曰“吃猪肉”。同时猪血兑上温水放上调料,灌到猪肠里,煮熟即可食用,名为“血肠”。猪肉血肠加入酸菜火锅,则又成了猪肉锅,目前在色赫浑山城,提到猪肉锅,俗称“杀猪菜”,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都能指出几个做得好的杀猪菜馆。  

和蒙古族、朝鲜族等东北亚民族一样,满族同样喜食狍、牛、羊肉等东北野味,如烤全羊等。但古代满族不食狗肉,现在不食狗肉之俗已不常见。同时满族还有许多其他食俗,如八大碗、虎皮肉等等,不一而足。  

3、满族的居住和出行  

1)居住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条件较好的家庭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又俗称“海青房”。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内通西内室的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那汗”。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所谓的“万字坑”。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屋内地面还建有火地。  

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即“东北三大怪”之一。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子支起通风。  

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诺门)。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2)出行  

为适应长白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 1米 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东北北部用使用鹿力和犬力的,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我县在上个世纪后期上偏远山区的农户家仍可见到。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  

4、满族的信仰和禁忌  

1)信仰  

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入关后,又信奉佛教。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这在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有所体现。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现代较少见,只在少数闭塞地区的满族家庭中能见到,如吉林永吉的“瓜尔佳氏大萨满”。同时,满族人家往往把本家族中的去世长辈当做家神,也自然界中的自然神一起祭拜。由于萨满教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质,迷信成份较浓,现代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萨满教的“劝恶行善”的成份,在满语神化小说《尼山萨满传》中仍留存。满族崇拜的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等。还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等。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2)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俗称满族家礼法大。在满族家庭中,神灵和祖宗具有巨大的神秘力量。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在历史上,满族人家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满族人家向屋外泼脏水时,水泼出去不得离地三尺,俗称“离地三尺有神灵”。由于满族历史习惯或萨满教原始宗教属性,满族生活中的禁忌相当多,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一些禁忌逐渐退出日常生活。  

5、满族的节庆和风俗  

1)节庆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在具体细节上仍和汉族有所不同。  

颁金节:是满族特殊节日,颁金,满语“诞生”之意,是满族“族庆”日。1635年 农历1013日 ,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正式把每年的 农历123日 定为“颁金节”,每到这一天,全国不少满族同胞采取不同的方式庆祝颁金节。  

上元节:即 正月十五日 ,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这一天也是满族妇女的节日,俗称“走百病”,一般在 正月十六日晚上 ,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游,走冰滚冰,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边插“佛托”。佛托,是满语“佛托和”的简称。“佛托和”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边插柳。   

其他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过小年等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2)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三大礼”之分,每个“大礼”又分若干“小礼。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第一大礼:见面礼。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   

①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②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③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④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⑤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⑥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第二大礼: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①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②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③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④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第三大礼: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其他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其他方面: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3)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及送亲队伍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因为满族在历史上有敬火之俗。  

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阿察布密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4)育俗   

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   

“落草”。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与打聪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进行“洗三”,将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说完,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办满口”。婴儿满月,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上索,即将“子孙绳”请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门外,栓在早以准备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则在索绳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则栓上“他哈补钉”。亲友都来祝贺、馈赠礼品,多是送长命锁等   

“挂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亦即东北三大怪之一生个孩子吊起来。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如婴儿哭闹,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如《月儿圆》悠悠调这样唱到: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   

做满月,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客人,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   

“抓周”。孩子周岁时已初懂人事,传说这一天可以测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满族人多有“抓周”习俗。婴儿满周岁之日,其家人将纸笔、书册、弓箭、顶戴、乐器、烟酒、赌具等,放在炕上,让婴儿去抓。据说抓到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小枕头,这叫“头枕粮仓”,日后大富大贵,并叫婴儿仰面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时,婴儿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满族人认为这样是美观。  

5)丧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出灵时一般从居室第一个窗户抬出。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与汉族的黑布不同),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6)歌舞  

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   

“渤海乐”的《新靺鞨》,“女真乐”的《鹧鸪》、《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趋高雅化。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族的“莽式空齐”演变成清宫廷“庆隆舞”。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齐”和“鞑子秧歌”最具典型。当前,随着一些学者和艺要的挖掘和创造,一些满族传统和现代的歌舞逐渐涌现出来,大大丰富了满族歌舞库存。  

①“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由此观之,“莽式”为舞,“空齐”为歌。“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马闲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乾隆年间,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展为“庆隆舞”。   

②“鞑子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满、汉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发展,如风靡东北乃至全国的“二人转”中,就具有较多的满族歌舞遗留。满族秧歌多在 正月十五 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满族民间歌舞还有萨满祭祀乐舞和单鼓乐舞中之“抓鼓舞”、“腰铃舞”、“太平鼓舞”、“铜镜舞”及儿童游戏舞《笊篱姑姑》等,正如清.何耳在《燕台竹枝词.太平鼓》云: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③十八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同时满族人娱乐项目有嘎拉哈、射箭(现在不能猎杀野生动物,可以改为射靶),跑马绳、赛威呼、跳骆驼(类似于现代的木马比赛)等。  

6、姓名和语言文字  

1)姓名  

满族姓氏有近1000个。清代,满族人习惯于只说名不冠姓。满族有老姓,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老姓逐渐消失,逐步简称或译为汉字姓。如瓜尔佳氏译姓关等,钮祜禄氏译姓郎等,爱新觉罗氏译姓肇或赵等,完颜氏译姓汪或王等,伊尔根觉罗氏译姓赵等,章佳氏改姓章或张等,富察氏改姓傅等,赫舍里氏改姓赫、张和康等。  

清代早期满族人的姓别以满语为主,如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呼图凌阿,意为幸运之人;扎拉丰阿,意为长寿之人等。清代中期逐渐向满汉双语过渡,以汉姓代满名,如那.额尔景额,汉意为那丰。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满族人多数直接用汉名了。  

2)语言文字  

满族在历史上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有语言的历史较悠久,但创制文字的历史较晚。唐代的渤海国除使用自己的语言外,文字上使用汉字。金代第一次创制文字,称为女真文。现代所称的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起兵创立后金之时,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目前,除黑龙江个别偏远山村的满族人还能使用满语外,已基本不再使用。在学术界还有部分人员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实现玉石文化、满族文化和山水文化有机契合,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点浅见  

我县的庄岫铁路工程已经开工,工程完工后,将融入东北铁路网。丹岫海高速公路工程也正在筹备当中,这两个工程完工后,将极大地解决我县交通瓶颈问题,历史上限制色赫浑的交通问题得以解决。万事俱备的色赫浑,今后一定会在旅游上风光无限,因为我们有着玉器、山水和满族三大亮点。下面谨就如何实现三者契合谈一点不太成熟的浅见。  

1、借签云南等旅游胜地经验,实现旅游局、文化局和岫玉局的契合机制,统筹规划管理全县的特色旅游事业。如公路两侧建筑项目设计,可以实现旅游局和文化局的有效参商;苦练内功,统一包装本地旅游资源,突出满族特色;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如中央电视台轮番推介的旅游城市等。  

2、满族风情园项目应尽快上马。满族风情园项目经过北京某设计公司的整体规划,具备开发价值。但工程项目较为庞大,所需资金较多。笔者曾经多次经过宝财山庄,即满族风情园园址,发现实际上宝财山庄做为旅游设计,已小具规模,可以边推介边开发,水上项目、八旗军帐等满族特色游玩可以提前出台。  

3、重建历史重镇—大宁古城。大宁城是金代我县建制,清代的色赫浑古城已经废弃,关于金代大宁城的城址,众说不一。在目前城区规划已没有余地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址选在蓝旗一带,这也是传说中大宁古城的遗址所在地之一,还可以和蓝旗这个具有满族特色的地名结合。云南大理古城也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但作为旅游一点,助推了大理旅游的发展。  

4、开发小黄河满族风情云水街。大洋河的改造使色赫浑成为滨河玉都,小黄河的改造也已在规划之中,小黄河的改造,可以较多突出满族特色。如满文史诗性长篇《尼水萨满传》、《罕王传》等,可以实现沿河石刻,以满汉文同时雕刻,以便领略满族传统文化。沿河的建筑开发项目,小黄河西要保留或促进“旗人居”式四合院式,小黄河东也要尽量体现满族风格。  

5、主要旅游点和购玉点要增加满族文化因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体现特色,增加美感。特别是玉雕会展中心、汉司羽皇精品大厦、宝财山庄、东山公园、站前广场以及公路沿线。  

6、特色的旅游线路构想:第一日,药山满族风情游,药仙谷旅游购物,观北温带森林,品满族农家菜。第二日,清凉山清凉一夏游。第三日,国石旅游,采玉之旅、琢玉之旅和购玉游。第四日,满乡水上风情,水上漂流,罗圈背水库等。第五日,满族文化游,满族风情园,清代玉街、小黄河满族风情带,观满汉文史诗《尼山萨满传》石刻,晚上在文化馆欣赏当地文化遗产表演和满族歌舞表演。  

7、综合管理方面。首先是在相关行业试行简单的满语培训,特别是导游行业;其次是满族小学、满族中学应选取一二个班级进行初级满语教学,为特色旅游培养特殊人力后备资源;第三是购玉点和旅游点应统一穿着满族传统服装,第四是各主网点要整顿行风,提高素质。第五是城市卫生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是交通状况应进一步整治;第五是社会治安应进一步净化。第六是旅游部门和旅游公司对内要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对外应进一步和外地旅游实体的合作。  

总之,就旅游业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有竞争力,我们有独一无二的玉器文化、清山秀山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满族文化,这就是我们的“特”,我们应该将上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特色旅游,转而促进色赫浑玉产业等其他产业,同时传统的采矿业、加工业继续稳定发展,这样长短结合,后劲充足,必将为色赫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